浅谈建筑现象学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应关系

浅谈建筑现象学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应关系

ID:5967053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30

浅谈建筑现象学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应关系_第1页
浅谈建筑现象学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应关系_第2页
浅谈建筑现象学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应关系_第3页
浅谈建筑现象学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应关系_第4页
浅谈建筑现象学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应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建筑现象学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应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建筑现象学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应关系  摘要:本文梳理了建筑现象学的发展过程,并解读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可能关系。关键词:现象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现象学的学派与思潮现象学是由德国人埃德蒙德·胡塞尔(E.EdmundHusserl)在二十世纪初创立的哲学体系。在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在十九世纪末统治欧洲大陆时,心理学家弗兰兹·布伦塔诺(FranzBrentano)提出了意动心理学。黑格尔学派的是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和总结,而意动心理学则参考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

2、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胡塞尔的现象学在其基础上,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1。胡塞尔的学生马丁·海德格尔(Martin8Heidegger)继承了现象学的学说,但是他更多的探讨存在问题,即意识经验背后更基本的结构﹐即所谓前反思﹑前理解与前逻辑的本体论结构──此在结构2。1927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则彻底导致了他与胡塞尔的疏远,转向了存在哲学的范畴。法国人梅洛-庞蒂(Maurece

3、Merleau-Ponty)在1954年出版了《知觉现象学》。知觉现象学的探讨来自于对胡塞尔晚期现象学的解释,但是梅洛-庞蒂不同意胡塞尔把人最终还原为先验意识﹐也不同意海德格尔把人的生存还原为神秘的“存在”﹐同时,他认为“我思”必然把我显示于历史情境中﹐现象学还原的结果是先验性的“知觉世界”。他强调知觉世界是人与世界的原初关系﹐因而主体必然“嵌于”世界之中﹐与世界和他者混同﹐以此否认唯心主义与实在论的界限3。此后,现象学从多种学派的对立逐渐转变为应用在各个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潮。学术地位上并没有出现能与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

4、庞蒂一较高下的领军人物。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宗教学﹑精神病理学﹑文学理论等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同样,也波及到了建筑学。2.建筑学与现象学的对应1950年,丹麦学者拉斯姆森(SteenE.Rasmussen)在《建筑体验》中开始强调身体与知觉对建筑空间的体验。70年代,建筑师查尔斯·摩尔(CharlesMoore)和城市学者凯文·林奇(Kevin8Lynch)都表述了感知在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的重要性,这与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探讨的的领域不谋而合。真正系统引入现象学理论的是诺伯格·舒尔茨(

5、C.Norberg.Schulz),他1980年完成了《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之后,在1985年,他又出版了《居住的概念》。这些与他后来的两部著作——《建筑中的意向》和《存在、建筑、空间》组成了完整的理论系统。490年代,斯蒂芬·霍尔(StevenHoll)是一位真正将理论与设计结合起来的建筑师。1989年出版的《锚固》中更多表述了海德格尔“栖居”的思想,而1994年与帕拉斯马(JohanI.Palasmma)合著的《知觉的问题-建筑的现象学》中转向了知觉现象学的描述。此外彼得·卒姆托(P.Zumthor),查尔

6、斯·科里亚(CharlesCorrea)等人也不约而同在设计中多次强调“触摸”和“记忆”的重要性。3.建筑现象学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对应从上文总结的西方建筑现象学理论路线可以看出,建筑学中的现象学理论体系主要分为两种,海德格尔-舒尔茨为代表的场所理论,和梅洛-庞蒂-霍尔为代表的知觉理论。而无论哪种理论,都离不开作为现象学最本源的胡塞尔思想方法-“还原”。现象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对逻辑实证主义所提倡的经验判断、量化分析所圈定的死板范畴不满,因此要抛开一切“外物”,返回到事物的“本质”。8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并没有太多理论上的思

7、辨成分,对于事物本源以朴素的方法认知,重视实用,大部分流传的是建造技术经验积累。由于严密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工匠们对建筑缺乏整体控制的能力和权力。在实用理性的指导思想下,主观上没有还原事物的认知,但是客观上还是有与现象学思想相似的习惯与传统。下举两例分别说明场所理论和知觉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对应。一,场所与风水诺伯格·舒尔茨提出的场所精神,来自于海德格尔的栖居理论。海德格尔指出:“说到人和空间,这听来就好像人站在一边,而空间站在另一边似的。但实际上,空间决不是人的对立面。空间既不是一个外在的对象,也不是一种内在

8、的体验。并不是有人,此外还有空间。”5除了笛卡尔体系的几何空间,还包含了人与神,成为一个复杂交织的“域”,这正是古希腊的场所概念。舒尔茨将其转译为一个名为“存在空间”的空间构成体系,其中参考了皮亚杰(JeanPiaget)的相对稳定图示概念。该体系包含了三对要素:中心及场所,方向及路径,区域与领域。同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