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docx

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docx

ID:59611277

大小:13.3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1-15

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docx_第1页
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docx_第2页
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docx_第3页
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docx_第4页
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说木叶教案【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选入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下面是xx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说“木叶”》教案1  一、教材特点和重点分析: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

2、,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淡化的处理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的古典诗歌的积累不多,诗歌的鉴赏能力也不高。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学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

3、,任务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首,先让学生独自分析,然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够初步学会古典诗歌意象鉴赏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学难点:  1、课外延伸,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前预习:  1、掌握重点字词;把文中

4、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诗句的意义。  2、结合课后练习一预习课文。  八、教学过程设计:  诗歌导入,提出疑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诗,可是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我有疑问,“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今天我们就从著名学者林庚的《说“木叶”》中寻寻答案。  分析课文,理解观点  1、在概念上说,“木叶”是意思?  明确:从概念上说,“木”与“树”的意思几乎相

5、同。那么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出现单独的“树”但为何单单几乎没有“树叶”一词呢?因为只要是“树叶”在古典诗歌中都简化为“叶”。  2、“木叶”不简化为“叶”,这就说明了“木”和“树”在艺术形象领域是不同的。古代诗人们如此钟情于“木”,那么“木”肯定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的魅力。我们先来了解“树叶”和“木叶”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树叶”:因为“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树是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叶子的。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树干,很少想起叶子。“叶”常常被排斥在“木”

6、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3、既然“木叶”含有落叶的因素,那么“落叶”与“木叶”的意味是一样的吗?那么,“落叶”与“木叶”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即便是“黄叶“也是在蒙蒙的阴雨中湿润的落叶。而“木叶”则是有落叶微黄的颜色但又必须是干燥的。  4、“木叶”和“落木”有怎样的不同呢?  明确:“落叶”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虽然“木叶”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现在我们就能解开刚上课时提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7、来”中的疑惑了。那么我们现在来小结一下“木”的艺术形象。  明确:“木”是含有落叶的因素,在颜色上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的,感觉很干爽的,意境空阔。  教师小结: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诉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句式”、“繁简”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严谨的态度。树,是我们常见的客观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状,有颜色等属性,但当诗人把它写进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志趣,那么树就不再是物象,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绪,经过情感提炼和艺术创造,于是选择“木”。那么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诉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  文章启示,纠正误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