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数和负数的教学设计.docx

正数和负数的教学设计.docx

ID:59608318

大小:67.99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11-14

正数和负数的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正数和负数的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资源描述:

《正数和负数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1正数和数(1)教学目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掌握正数和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数;3,体数学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的需要,激学生学数学的趣。教学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的量。知重点两种相反意的量教学程(生活)理念置情境引入上开始,教通具体的例子,要明在前两个学段我已学的数,并由此学生思考:生活中有些“以前学的数”用了?下面的例子供参考.:今天我已是七年的学生了,我是你的数学老.下面我先向你做一下自我介,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我的班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

2、,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人数的37%⋯问题1:老才的介中出了几个数?分是什么?你能将些数按以前学的数的分方法行分?学生活:思考,交流问题:以前学的数,上主要有两大,分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2:在生活中,有整数和分数用了?.同学看(察本前面的几幅中用到了什么数,学生感受引入数的必要性)思考,然后行交流。(也可以出示气象中的气温,地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工卡中存取的面等)并学生交流后,教:以前学的数已不用了,有候需要一种前面有“-”的新数。先回小学里学的数的型,出我已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一些生活中共有相反意的量,明了表示相反意的量,我需要引入数,

3、做了数学的密性,但于学生来,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了既复小学里学的数,又能激学生的学趣,所以如下的情境,以尽量近学生的.个能激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重要途径,都予以重。以上的情境和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数学,通例,使学生取大量的感性材料,正确建立相反意的量奠定基。分析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有“一”号的新数我怎命名它呢?什么要引人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用正数和数分表示怎的量呢?些都必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强调:用正,负数表示

4、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这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

5、呢?请举例说明.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

6、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

7、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