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doc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doc

ID:59599804

大小:2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1-14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doc_第1页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doc_第2页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doc_第3页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doc_第4页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2008级伦理学研究生邱念平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汤河人,是中国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宗师。他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六书”,其内容涉及行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地位,成为一位继往开来,享誉国内外的一代哲人。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

2、组成部分。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古今中外诸多学者不断探索思考人生问题,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了分层研究。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领域,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这一思路上的典型代表之一。冯友兰提倡正确的生活方法,主张以正确的生活方法指导人生,求取人生的幸福。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论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冯友兰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在他看来,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之所以可以确立正确的生活方法,条件即在于人是“理性底动物”,人是

3、有“觉解”的生活。即人对于生活不是本能地被动地适应,而是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安排。人能够凭借理性,安排好自己实际的生活,人同样可以凭借理性,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因此,冯友兰在论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首先强调的即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人自身对于宇宙,对于人生的觉解。谈到人生境界,不得不提到“觉解”这个基本概念。第一次使用“觉解”这个词,是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中。他认为人生的境界,不能仅看你做什么,而要看你对此的认识。我觉得把它解释为行为的动机也行。如扶一个老人过马路,同一件事,不同人去做,但境界是不同的:大傻子看到人就扶的习惯,他也不分

4、男女老幼,你问他,为什么扶,他傻傻一笑,毫无意识,即无觉解;小学生扶老人,你问他,他说这样做是好孩子,老师会表扬。马屁精认出老人是领导的父亲,乖孙子一样去扶,并说我是某某某,这是为了巴结上司。而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什么,而是觉得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此做了却不想让人知道,别人知道了谢他,他反而难为情。冯友兰说:“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冯友兰将人生的意义归之于人的“觉解”,认定人对人生“觉解”不同,使得人生

5、的意义价值也不同,由此,他根据人的觉解程度的差异,把人分做的四种境界的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这就形成了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学说。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最低层次的境界。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即他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没有清楚底了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也“没有清楚底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一切生活方式出于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出于人的自然属性。就此方面说,他的境界,似乎是个混沌体。因此,冯友兰明确将“不识不知”定义为自然境界的特征

6、。但是对于这种“不识不知”,他进一步表述为“不著不察”、“少知寡欲”,也就是说知的程度很低,按冯友兰的话说是“最少底觉解”,而且欲望很少。冯友兰认为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这里的“才”是指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顺才而行”即是“率性而行”。这样的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这样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习”是指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生活习俗。“顺习而行”是依照个人习惯和社会习俗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动安排,而是“照例行事”。所以冯友兰认为,“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

7、都表明在这种境界中生活的人,对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了解。人生对于这种“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的人来说,是一片混沌。由于这种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性质完全没有了解,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人生境界说的第二层次是功利境界。在冯友兰看来,人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的自然状态,而要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即功利境界。冯友兰指出,功利境界的人其行为目的是为利,而且他“所求底利,都是他自己的利。”什么是“利”呢?利大体上来说不过是感官快慰和精神愉悦两大类,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功利境界”在人

8、生境界中高于“自然境界”,因为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这种了解限于通过自己“心灵的计划”和自觉的行为来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