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528120
大小:209.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1-08
《《贾生》学习资料.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贾生》李商隐(八一二-八五八),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了解作者了解作者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
2、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又几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著有《玉溪生诗》。背景简介:晚唐时期,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李商隐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遭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贾谊贬
3、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贾生,名谊、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注释①宣室:汉未央
4、宫前正室;②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③才调:才华。译文汉文帝求贤若渴,竟然在宣室接见了曾经被放逐的臣子贾谊,贾谊的才华确实还是是那样无与伦比。可叹的是,空有了文帝挪前席位与臣子近如此投机的交谈,因为他们探讨的不是天下民生大事,而是那些虚妄的鬼神之事。1.“宣室求贤访逐臣”一句中的“求”和“访”有何效果?答:“求”,寻求,“访”是咨询,征求意见之意,这二字,表面看来是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待贤态度之诚。其中还有一位是被贬的臣子。其实这是作者的狡狯之处,这样写是为了先扬后抑。3.赏析“贾生才调更无伦”。此句写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这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意气风
5、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引出下文皇帝貌似求贤若渴、半夜垂问的情景。4.“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可怜是可惜之意,是全诗承、转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5.赏析“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句。这是全诗的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问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留给读者自己回味。6.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答: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
6、—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6.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答: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7.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这首诗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达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8.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
7、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9.作者对所咏人物的表现持一种什么态度?对汉文帝的嘲讽,为贾谊惋惜。10.体会“虚前席”的作用。生动地描绘了汉文帝召回放逐之臣贾谊,宣室夜对,虚心垂询,凝神倾听的情状,似乎是很虚心倾听的样子,其实,他所垂问的并不是关心百姓的国事,而是神鬼之事,借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寄托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小结】在一般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