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与质谱简介ppt课件.ppt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与质谱简介ppt课件.ppt

ID:59487007

大小:1.31 MB

页数:41页

时间:2020-09-13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与质谱简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与质谱简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与质谱简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与质谱简介ppt课件.ppt_第4页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与质谱简介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与质谱简介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简介◆学习目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1学习目的通过学习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了解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产生的原理和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2知识要求1.了解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的各自特点和用途。2.了解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产生的原理。3.理解共振吸收、化学位移、质谱图等的含义3案例导入在1946年,哈佛大学的Purcell与斯坦福大学的Bloch等人首次发现并证实核磁共振现象,并因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奖。 目前NMR波谱是分子科学、材料科学和医学中研究不同物质结构、动态和物性

2、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哈佛大学教授珀塞尔斯坦福大学教授布洛赫4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核磁共振(NMR)指原子核放入磁场中,用适宜频率的电磁波照射,吸收能量后,发生原子核能级的跃迁的现象。核磁共振光谱(NMRspectrum)是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随照射波频率或外磁场磁感强度而改变的曲线。NMR的研究对象磁性核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5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一、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原子核荷带正电,当其绕轴旋转时产生电流,周围形成磁场,使得原子核存在磁距μ。磁距μ与自旋角动量P成正比,比例常数为:=P称为

3、磁旋比,是原子核的重要属性。6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磁性核和非磁性核磁矩(一)原子核的自旋但是,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磁性。7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原子核为带电粒子。原子核自旋的特征用自旋量子数I来描述,根据I值的不同,原子核分为三类:①I=0,它们的质子数和质量数均为偶数,在磁场中不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如12C、16O、32S等。②I=整数,它们的质子数为奇数,而质量数为偶数,如2H、14N等。这类核有自旋和核磁距现象,但因较复杂,目前研究得较少。③I=半整数,它们是质量数为奇数的核,如1H、13

4、C、19F、31P和15N等,这类核在磁场中能产生核磁共振信号,且其波谱较简单。其中碳谱(13C—NMR),尤其是氢谱(1H-NMR),是有机物结构分析的强有力工具之一。8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二)原子核的进动与核磁共振(a)地球重力场中陀螺的进动(b)磁场中磁性核的进动磁性核:109种元素所有的核均带电荷,具有有磁性的核具有角动量,即其电荷可以绕自旋轴自转(似带电的陀螺)9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图示:磁性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行为此图说明:无外加磁场时,样品中的磁性核任意取向;放入磁场中,核的磁角动

5、量取向统一,与磁场方向平行或反平行10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图说明:(1)无外加磁场时,磁性核的能量相等。(2)放入磁场中,有与磁场平行(低能量)和反平行(高能量)两种,出现能量差E=h。11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NNSSSNNS用能量等于E的电磁波照射磁场中的磁性核,则低能级上的某些核会被激发到高能级上去(或核自旋由与磁场平行方向转为反平行),同时高能级上的某些核会放出能量返回低能级,产生能级间的能量转移,此即共振。NMR利用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吸收电磁波时产生的能级分裂与共振现象。12第

6、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例如:1H核的自旋量子数为1/2。在外加磁场中,它只能有两种取向:一种与外磁场平行,为低能级E1,以磁量子数m=+1/2表征;一种与外磁场逆平行,为高能级E2,以磁量子数m=-1/2表征。两能级之差△E为:其进动频率为:其意义为,当用一定频率电磁波照射1H核时,若电磁辐射所提供的能量恰好等于其核能级差的能量(△E)时,1H核就吸收电磁辐射的能量,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从而产生核磁共振吸收。可以通过改变照射电磁波的频率υ(扫频),或外磁场的强度H0(扫场)来满足核的共振条件。一般情

7、况下是采用改变外磁场的强度H0,实现核共振。=H0/213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二、波谱图与分子结构化学位移原子核在一定强度的磁场中,由于共振吸收的缘故,要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并在核磁共振谱中的一定位置上出现吸收峰。由于原子核的性质不同,吸收电磁辐射的频率不同,而出现吸收峰的位置也不同。由于核外电子对原子核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因此,原子核受核外电子屏蔽作用的影响,使吸收峰在核磁共振图谱中的位置(峰位)发生移动。14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把一种原子核由于受化学环境的影响,其实际观察到的核磁共

8、振频率与完全没有核外电子时的核磁共振频率的差值,称为化学位移。化学位移定义或特定质子的吸收位置与标准质子的吸收位置之差,称为该质子的化学位移,用(ppm)表示。15第一节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化学位移的绝对值也不易测得,所以,习惯上用核磁共振频率的相对值来表示化学位移,符号为δ。通常以TMS(四甲基硅烷)作为内标,因为TMS(四甲基硅烷)发生共振时,所要求的磁场强度H0最高,因此,把它的化学位移(δ)规定为零,一般有机物中氢核的δ都是负值。为了方便起见,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