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458732
大小:2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1-02
《生本教育学习资料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静待每一棵树苗扎根成长——河南省沁阳一中生本教育实验的启示●吴松超张彩霞从师本到生本:重塑教育“生产关系”河南省沁阳一中有近110年的办学历史,2005年成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在当地是一所名校。2009年秋季开学前夕,张进才老师被学校任命为高三年级主任。对此,张进才觉得有点“临危受命”的味道。他知道,这一届学生是“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过渡的最后一届学生,而沁阳所在的焦作市其他县市已提前一年完成过渡,30%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已提前一年被招走,因此本届学生在竞争中不占优势。开学后,张进才发现学生的表现似乎比想象的还要差—
2、—课堂上,好多学生趴在桌上睡觉,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在10月初的兄弟学校联考中,学生的成绩落后不少。这让张进才万分焦急。这时,他想起曾在《人民教育》上读到《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就又拿出来研读,接着又读了《人民教育》的《“生本教育”专辑》。“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禁心潮澎湃、跃跃欲试。他找到校长刘高升,谈了自己想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想法:“我们要以改革促发展。不改革一定没有前途,改革了或许能柳暗花明。我决心在高三年
3、级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率先进行课堂改革……”刘校长在了解了生本教育之后,也认为生本教育立足现实,不回避升学考试,其实质是建立科学的教育发展方式,因此,他表示大力支持。生本教育实验首先在高三数学组展开,开始时并不顺利。老师们课堂上有意少讲,引导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可是学生因为习惯了听老师讲,不太适应。于是学校组织师生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并强调一句话:“教师的最大敌人是‘包办’,学生的最大敌人是‘依赖’;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一个月后,实验初步显现出效果——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睡觉了,都在积极思考、发言、讨论或质疑
4、,学习状态焕然一新。两个月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思维更加活跃,成绩则明显提升。在陈启闯老师教的两个班上,学生已经脱离了他的讲解,自主地对自己薄弱的章节进行有侧重的复习,不少学习小组还自己出题、组内批阅,发现问题后,学生自己进行研讨和巩固。在12月份组织的兄弟学校联考中,沁阳一中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平均分由开学初的比兄弟学校低8分一下子反超了2分。这个成绩让老师们坚定了信心。随后,学校决定在高三年级所有学科中推行“生本课堂”。经过8个月的生本教育实验探索,沁阳一中在2010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不仅超过了2009
5、年高考,而且在焦作六县市中保持领先地位。2011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再次居焦作市第一。2010年新学年开学后,沁阳一中邀请郭思乐教授来学校讲学、指导。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敢于在高三年级进行教改,而且凭借自己的摸索取得了优异成绩,让郭教授很受震动。他认为,沁阳一中的教改丰富了生本教育实践,为高中课改提供了研究样本。在他的建议下,沁阳一中被确定为“河南省生本教育实验基地”,张进才、张彩霞、陈启闯等老师多次受邀到“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上作报告,讲公开课。郭思乐教授说:“老师努力教,学生却不愿学,这是学校里普遍存在的现象——教育‘
6、生产力’的低下,实际上是教育‘生产关系’的问题;沁阳一中的改革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成绩,就是抓住了生本教育的内核,即调整教育‘生产关系’,使教育从师本走向了生本。”从师本走向生本,标志着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这是教育的重大转变。现实中,不少学校试图放弃县中模式,以改革谋求新的发展道路,却一直难以有质的突破,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改革的目光只停留于对所谓名校教学模式套路的学习,没有深入到对模式的教育内涵的思考。因此改革至多是教学技术的修补或完善,不能实现教学“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的根本转
7、向,也就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生本教育是一种从根本上反映教育发展趋向的思想和理论,而不是一种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教学模式,老师们在自我摸索中始终以“生本”为目标,走上了教改的正“道”。少教多学,不教而教:重新诠释好课标准2010年10月,张彩霞老师在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老师讲了一堂公开课。课文是著名作家韩少功的文章《我心归去》。上课前一天,张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前置性作业”——3道阅读思考题:1.以思念故土为主题的诗歌、文章、歌曲很多,请你为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一篇;2.谈一谈自己的
8、读后感悟;3.作者身处条件优越的法国,却急着回国,而国内又有大批的人急着要出去,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在课堂上,学生先就3个问题在小组内部交流,然后再分组展示,张老师只是“穿针引线”,适时作些引导、点评。以往评价一节课,主要是看老师的表现,学生要配合老师。其实学生对文章都有自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