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吸收法ppt课件.ppt

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吸收法ppt课件.ppt

ID:59450394

大小:1.60 MB

页数:46页

时间:2020-09-18

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吸收法ppt课件.ppt_第1页
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吸收法ppt课件.ppt_第2页
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吸收法ppt课件.ppt_第3页
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吸收法ppt课件.ppt_第4页
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吸收法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吸收法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九章气态污染物的治理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催化转化法燃烧法生物净化法膜分离法气态污染物的其他治理方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一、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高空稀释排放净化处理二、气态污染物净化处理方法净化处理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培养菌种分解气体化学方法膜分离冷凝法吸附法燃烧法氧化法吸收法电子辐射法冷凝法催化转化法吸收法吸收法是通过扩散方式将废气中气态污染物转移到液相,形成溶解的水合物或某种新化合物。吸附法是通过分子力作用使废气中某些组分向多孔固体介质(吸附剂)的表面聚集,以达到分离的目的。燃烧法是通过燃烧将可燃性气态污染物转变为无害物质。催化转化法

2、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废气中气态污染物化为非污染物或其他易于清除的物质。冷凝法是利用气体沸点不同,通过冷凝将气态污染物分离。生物法主要依靠微生物的生化降解作用分解污染物。膜分离法利用不同气体透过特殊薄膜的不同速度,使某种气体组分得以分离。电子辐射-化学净化法则是利用高能电子射线激活、电离、裂解废气中的各组分,从而发生氧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非污染物。二、吸收法吸收原理吸收液吸收设备吸收法在气态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1、吸收定义:气体溶解于液体的过程。气体吸收在工业及环保中的应用回收产品:用洗油(焦化厂副产品,数十种C、H化合物的混合物)吸收焦

3、炉煤气中的苯、甲苯、二甲苯。气体净化:合成氨原料气中含有CO、CO2、H2S等有害气体。制备某种气体的溶液:SO2--SO3+H2O---H2SO4一般采用92.5%H2SO4吸收成为98%-105%H2SO4。实际过程往往同时兼有净化和回收双重目的。2、特点1、处理气量较大,而其中所含气态污染物的浓度又较低。2、废气中气态污染物成分较复杂。3、多数情况下,吸收过程仅是将污染物由气相转入液相,还需对吸收液作进一步处理,以免产生二次污染。4、综合利用,将废物资源化。气体吸收是传质分离过程。传质分离过程中,是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不同(平衡)来实现分离。气体

4、吸收过程包含组分从一相到另一相的转移。过程的推动力为:浓度差C一个完整的吸收分离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3、吸收与解吸解吸:从溶液中释放出溶解吸收的溶质气体的操作方法:加热,因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减压,因压力降低,溶解度降低;惰性气体与溶液逆流接触,一般采用过热蒸汽,一方面由于较高温度,另一方面由于惰性气体可以降低溶质气体的分压,从而带出溶质气体。吸收与解吸联合操作图9-1吸收与解吸联合操作4、吸收原理物理吸收原理吸收过程的相平衡机理(双膜理论)化学吸收原理化学反应对相平衡的影响机理(双膜理论)物理吸收定义:溶质气体溶于液相中不发生显著化学

5、反应的吸收过程,称之为~例如:CO2+H2O=H2CO3HCl(g)+H2O=HCl(L)丙酮(g)+H2O=丙酮(L)化学吸收定义:液相中有某种组分,能够与溶质气体(溶解于L)进行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促进了吸收过程的进行速率;例如:Na2CO3(K2CO3)+CO2+H2O=Na2HCO3(KHCO3)在化学吸收过程中,被吸收气体与液体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有效的降低了溶液表面上被吸收气体的分压。增加了吸收过程的推动力,既提高了吸收效率又降低了被吸收气体的气相分压。因此,化学吸收速率比物理吸收速率大得多。由于工业废气往往是气量大、气态污染物含量低、净

6、化要求高,物理吸收难于满足要求,化学吸收常常成为首选的方案。当总压不高(<5×105Pa)时,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上方溶质的平衡分压与其在液相中的浓度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上式表示溶液的浓度低于一定数值时溶质的平衡分压与它在溶液中的摩尔分率成正比。亨利系数E值较大表示溶解度较小。一般E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Pe=E·X式中:Pe-------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X-------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E-------享利系数,kPa亨利定律5、气液相平衡理论化学吸收的气液平衡—双膜理论双膜理论是惠特曼在1923年提出的一个描述气液两相的物质

7、传递理论,它假定:①在气、液两相接触处有一随时保持平衡状态的相界面;②在气液相界面附近,分别存在一个无对流作用非常稳定的层流(滞流)薄膜,即气膜和液膜,薄膜内存在浓度梯度,物质传递主要依靠分子扩散;③薄膜外气液两相各自的主体为湍流,不存在浓度梯度,物质主要通过对流传递;④传质过程只在气液薄膜中有分子扩散阻力,相界面上和湍流主体中不存在传质阻力,因此传递速率取决于两膜的阻力大小。传质过程是:被吸收组分从气相主体对流扩散到气膜表面,再以分子扩散通过气膜到达相界面,进入液膜后又以分子扩散通过液膜,最后通过对流扩散进入液相主体,直到气液两相完全平衡后传质停止

8、。强化传质过程的因素有:①提高可吸收组分A的分压pA或降低溶液中组分A的浓度cA,均可增加传质动力;②增大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