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概览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空坐标】【主要线索】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国内政治、经济、思想变革的影响下,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1.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政治运动、经济发展、民主思想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轮船、汽车等,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等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西方礼仪使中国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民俗风情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土洋并存、中西合璧,但趋势是逐步近代化。2.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但受国内政治影响、经济制约
2、和思想束缚,人们的生活贫乏单调。3.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成果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信息交流和社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史料探究课前预习随堂训练素养落实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反映,折射出近现代中国不断走向近代化、文明化的进步历程。【学习目标】(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特点及其影响,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从唯物史观认识影响近现代中
3、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2)通过学习从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看到:这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取代落后的习俗是一种必然趋势,从而树立科学、求真、务实、创新的生活态度。课前预习课前自学·释疑解惑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等,.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2.表现(1)物质生活的变化①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②食: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里出现西餐馆、面包房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住
4、: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知识梳理西方文化中山装大城市(2)社会习俗的变化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但广大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2)表现①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②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
5、凭计划供应。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票证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2)表现①衣: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②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餐桌。③住:人均居住面积增加;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④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安居工程赈济灾区【概念解读】1.中山装: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
6、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2.“票证时代”: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票证种类繁多,有粮票、布票、油票、棉花票、鱼票、肉票等。那时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故称之为“票证时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到1993
7、年,粮票正式谢幕,“票证时代”宣告终结。[附栏]【规律总结】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巧思妙记】本课的“一、二、三、四”【课堂小结】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影响近现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
8、;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新闻报道:在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