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429234
大小:5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25
《谈怎样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怎样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谈怎样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整体把握”就是指阅读时对整句、整段、整部分直至整篇文章的总体把握,这与零敲碎打的分析是针锋相对的。长期以来,教师为了让学生学到所谓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存在重分析、轻综合的弊端,把一篇篇文章分解得支高破碎,体无完肤。教师重视了对词句的深入分析,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学习语文又苦又累,却怎么也得不到学习的要领,无法真正获得语文素养。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新课程要施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这种弊端。《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木理念”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
2、语感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是同等的重要。为什么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呢?这首先是基于阅读的性质,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阅读就是认识事物,“整体把握”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其次是基于母语的特点,中国的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由于没有形态变化,一句话之中,字与字、词于词之间的关系有时难以确定,有时有多种解释,灵活圆通,模糊性强。学习和理解这种语言,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整体的把握。最后是基于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效率高、信息密度大的特点,时代的发展呼唤阅读观念的更新。有了整体把握能力,就更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有效地获取信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
3、学段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述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这方法”“体会其(有关词语)表达效果”等的要求,木文着眼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从三个方面谈谈怎样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一、从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所谓主要内容,是指对全篇文章内容的总概括。不同文体的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各不相同。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文体不多。叙事的文章,主要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人的文章,主要写主人公是个什么样
4、的人,有什么品质,有什么表现。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介绍景物的特点。说明类的文章,一般从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特点、用途等几方面进行介绍。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1、题日分析法。题tl是一•篇文章的窗曰,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个“窗口”探视到文章的初步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分析课题入手,发挥这个“窗曰”的作用,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可以通过剖析课题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例如《飞夺泸定桥》,分析“飞”字,得出与敌人“抢时间”,分析“夺”字,得出“攻天险”,抓住关键部分,再根据开头、结尾的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明白了:北上抗日的红
5、军要夺取泸定桥,红军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抢先赶到了泸定桥,又战胜天险夺取了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继续北上抗日。有的可以通过提儿个问题,通过阅读,得出答案°如《鸟的天堂》,问:“什么叫天堂?”“鸟的天堂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把它称为'鸟的天堂’?”弄清了这些问题,就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2、抓住重点法。有的文章有重点语段,找出重点语段,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语段有的在文章的开头,起总括全文的作用,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的自然段,点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写“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有的在文章的结尾,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如《养花》的最后一段,总结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
6、,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有的在文章的中间,起过渡作用,如《赵州桥》的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既是过渡句,又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3、段意连接法。有的文章写了儿种的事物,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就适宜用段意归并法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读全文,掌握了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自然段的意思联起来,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全文有九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一个意思,彼此并列,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写的是几个小故事,彼此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因果关系,如《将相和》分别讲了三个小
7、故事“完壁归赵”“淹池会见”“负荆请罪”,前两个故事是因,后一个故事是果,把三个小故事连接起来,就是将相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如初”整个故事的经过。二、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无论是写人、写景,还是记事,都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赞颂、或批评、或肯定、或鞭答。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浅显,容易被读者捕捉到;有的却比较隐晦,要靠读者的体会。阅渎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主要内容,还要从文章字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