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感培育路径探究

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感培育路径探究

ID:5940752

大小:3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2-29

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感培育路径探究_第1页
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感培育路径探究_第2页
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感培育路径探究_第3页
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感培育路径探究_第4页
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感培育路径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感培育路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城市社区居民归属感培育路径探究  【摘要】培育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目标之一。社区工作者对“社区”这一概念的解读以及理论研究的认同倾向,对其看待和处理社区归属感培育工作有着重要影响。面对当前社区归属感培育工作的困境,文章认为,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以多元化的视角看待全部社区居民,以地区发展模式和社会策划模式为主要手法来回应居民的现实需求,积极探索更多的培育路径,是社区工作者做好社区归属感培育工作的可行策略。【关键词】城市社区;归属感;社会工作滕尼斯认为,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文化意识和亲密无间的关系是“社区”的精髓。社区成员的归属感是社区的灵魂,没有居民的认同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

2、。城市社区是居民生活与休憩的主要场所,居住在人际关系和睦且具有归属感的社区中无疑是所有居民是向往与渴望的。和谐社区建设也越来越注重对社区归属感的培育。培育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工作者的使命。那么,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工作者应该如何看待社区归属感培育这项工作呢?以何种理论为依据?若以此视角来看待,又将采用何种方法达到培育社区归属感的目标呢?一、社区的概念11(一)滕尼斯的”社区”构想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并不存在“社区”这一词汇。“社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思想家F.滕尼斯在其代表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的。20世纪20年代,“社区”成为美国社会学的主要概念。美国的社会学家把滕尼斯德语的“社区

3、”:Gemeinschaft,译为英文的community。在英文中,community一词具有“社区”和“共同体”的双重涵义。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将英文的community译为“社区”,“社区”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通用语。在滕尼斯看来,“社区”与“社会”分别是传统和现代的人们共同生活的两种理想结构类型。社区(共同体)是拥有共同价值观、同质性较强的人口基于自然意愿,以传统的血缘、地缘、文化等自然连接纽带而联结成的社会形式,在这种社会形式中,人际关系是亲密无间和互相信任的,人们守望相助、服从权威、遵循共同的风俗习惯。滕尼斯把社区的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而“社会”的概念则不同于

4、“社区”,社会是由价值取向多元化、异质性特征鲜明的人们基于理性意志,以劳动分工和法理性的契约为社会机制联结而成的社会形式。在“社会”这一共同生活的形式里,契约关系和次级关系是人际交往的主导形式,表现多为自私自利、缺乏感情交流与关怀。11在滕尼斯的眼中,“社区”的涵义十分广泛,不仅包含着地域共同体、血缘共同体,还包括着精神共同体。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文化意识和亲密无间的关系是“社区”的精髓。“社区”与“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对共同体的归属感。(二)我国学者对“社区”概念的解读我国社会学者对“社区”的理解与滕尼斯“社区”概念的构想是不完全一致的。这种偏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社会学界

5、把社区界定为地域性社会,地域因素成为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之一;二是对因由地域而衍生出来的邻里关系的强烈追求。这两种思想在当前的学术著作与学术讨论中司空见惯。仅以《社区工作》一书为例,其对社区的定义为: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地域是社区的自然地理位置与人文地理的空间载体。而文化则是社区范围内具有特质的精神纽带。可将之理解为,“社区”之于居民而言,是一种充满磁性联结的“场域”。地域是居民共同生活最基本的“场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对社区的归属感”即是“场域”中的磁性联结。1

6、1滕尼斯对“社区”的勾勒以及我国学者对“社区”概念的解读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社区建设工作。社区建设对“社区”地域性的限定和邻里关系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社区居民注意力和时间的向外分流,加强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居民交往的强关系,有利于增强社区内居民的归属感。但社区工作者发现,几乎所有的社区中都存在着一些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融入当地主流社区文化生活的个体(且不在少数),在社区中孤立无援,情感压抑,转为寻找新的社会交往渠道。这是社区工作者无法忽视的,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二、城市化对“社区”的影响除社区概念研究上的历史渊源外,中国城市社区现状的形成更深深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19世纪以来

7、,西方学者就开始关注城市化对城市社区的影响,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我们的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这些理论研究的践行者。(一)社区消失论11古典社会学家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和韦伯等人认为,在前工业社会,普遍存在小规模的、同质性较强的人群,思想和行为趋于一致,容易认同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但城市化降低了这种同质性,紧密的首属关系遭到破坏,认同感削弱,最终使社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美国学者沃斯认为,城市的本质是异质性,城市化使得首属群体发生分离,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