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403279
大小:6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28
《“中国社会”给定实在,抑或话语建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社会”给定实在,抑或话语建构“中国社会”:给定实在,抑或话语建构—以毛泽东和梁漱溟之间的一个分歧为例谢立中内容提要: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关于“中国是否是一个阶级社会”这一问题的分歧和争论表明“中国社会”以及关于中国的种种故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人们用这样或那样的话语建构出来的,并不存在着完全独立或脱离于人们话语系统的纯粹客观自存的“中国社会”。并且,在关于中国社会的研究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分歧和争论都属于这种活语系统之间的争论,但却被人当作了对于相关实在的争论来看待。关键词:中国社会给定实在话语建构中国研究从一个问题开始:中国是否是一个“阶级社会”1926年,毛泽东撰写了-篇重要的文章。在
2、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进行了一个“大概的分析”。按照毛泽东的分析,当时的中国社会至少存在着“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等诸“阶级”。其中,“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木主义的生产关系”,“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小资产阶级”包括“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一学生、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商人等”,他
3、们又可以据其经济地位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各自对于革命的态度在平时各不相同;“半无产阶级”包括“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依经济地位也可分成上、中、下三个细别,而其革命性因而也有所不同;“无产阶级”包括了工业无产阶级和农村无产阶级两部分,前者“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革命运动领导力量”;至于“游民无产者”则“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这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这篇文章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中国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之一并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题被当
4、作开篇之作收入《毛泽东选集》之中。我们在这里重温这篇文章,不是要讨论毛泽东的阶级分析理论,而是要从以上概述中引出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对于20世纪初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众多中国先进分子而言,中国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那种“阶级”社会,是一•个毋庸置辩的“事实”。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有可能诞生毛泽东的上述这样一篇经典作品。然而,尽管如此,“中国是一个阶级社会”的看法却并没有成为当时所有中国先进分子的共识。有相当一部分人明确地否认中国是一个阶级社会,梁漱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梁漱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明确的阐释。他说,“假如我们说西洋近代社会为个人木位的社会,阶级
5、对立的社会;那末,中国旧社会可说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所谓“伦理木位”,是相对于西方人的“团体本位”或“个人木位”而言。西方人要么强调团体高于个人,要么强调个人高于团体,中国人则既缺乏团体观念也缺乏个人观念。中国人强调的是处于团体和个人之间的东西,即伦理关系。伦理关系始于家庭又不止于家庭。“伦叩伦偶之意,就是说:人与人都在相关系中。”“即在相关系中而生活,彼此就发生情谊。”“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也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在伦理关系中的人“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所谓“职业分立”,则是相对于西方社会的阶级分立状况而言的。西方社会至少白中世纪以
6、来就一直是一种阶级分立的社会,“在西洋社会中,中世纪时是农奴与贵族两阶级对立。到了近代,农奴因肴工商业兴起都市发达而解放;但又转入资木家与劳工两阶级对立。所以西洋始终是阶级对立的社会”0然而中国社会与此前后两者,一无所似。中国长期以来就只有职业方面的分立,而没再西方那样的阶级对立。这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一中国“只有一行一行不同的职业,而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而且也表现在政治方面一中国的政权始终是开放给众人而非垄断于贵族,“与西洋中世比较,显然是有职业性而无阶级性”。梁说:“’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八个字,说尽了中国旧时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则使得中国社会只能有“周期的一•治一乱”而不
7、可能有革命。因为“革命都出于阶级斗争,而国家都是阶级统治”,但中国非阶级社会,“斗争之势不成,革命无自而有。所有者只是'天下大乱。那么,20世纪中期之前的中国社会到底是不是一个阶级社会呢?或者说,在毛泽东和梁漱溟两人的观点之间,至U底谁的看法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呢?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我之所以这么说,不是因为它曾经是一个富有强烈政治含义的论题,也不是因为它曾经在毛泽东和梁漱溟这两位重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