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研究■高等教育学论文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研究张健民(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广州510320)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社交的快速普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更多地向人与机之间转向。大学生作为现代网络信息群体的主力军,在受益于网络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遭遇了现实社交障碍的危机。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表现和成因,并就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关键词:信息网络;网络社交;社交障碍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1
2、79-03—、引言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是指大学生过多地借助网络社交,使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焦虑、紧张、害怕,以致语无伦次、面红耳赤、手足无措,难以自制,缺乏现实社会的交际能力。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现实社交障碍。然而不少家长和老师却常把这种社交障碍错位的定性为〃内向〃或是〃害羞〃,直到严重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时才去重视。伴随着Web2.0主流技术的深入以及网络社交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然步入网络化信息时代,而凭借生动、好玩、简单的新社交体验而持续走红的微博、微信、微视,已成了
3、大学生之间的一种时尚,无须见面或是打电话,只需要打开这些软件就可以了解身边亲人或朋友们的最新动态,沟通互动的方式由人与人的直接互动向人与机的间接互动转向。目前,特别是〃90后〃大学生过多地借助微博和微信等即时沟通的免费聊天软件,生活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缺乏现实社会的交往能力。如何帮助大学生克服现实社交障碍,对社会、学校以及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的表现社会学博士袁岳在其发表的博文《从社交恐惧到社交厌恶》中指出:〃现在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基本上只相当于一个七八岁孩子的水平。"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社交的不断发展
4、,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宁愿选择〃宅〃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也不愿走出去和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时至今日,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已由线下转为线上,呈现出线上线下〃两极化〃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可归为两类:一是线上思维活跃、侃侃而谈;线下语无伦次、沉默寡言;二是线上线下不言不语、自我封闭,沉醉于自我世界中。这两类的学生因长期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社交中,现实交际能力萎缩,在现实与人交往中特别敏感、心跳加速,总是处于焦虑状态,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恐惧感。因此,他们极力回避参加同学聚会,不敢与不熟悉的人交谈,害怕在公开场合里
5、上台讲话,害怕成为别人关注的中心,逃避他人注视的眼光等。正是由于长期恐惧现实社交,导致他们缺乏社交的基本技能,在社交中处在弱势地位,久而久之容易激发他们对于社会交往的厌恶甚至抗拒行为,进而是转化为潜意识的排斥行为。三、大学生现实社交障碍产生的原因大学生产生现实社交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在笔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环境。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发展,各类社交网络无孔不入地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
6、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学生群体是网民规模中最大的职业群体,而其中又以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社交的隐匿性使在〃虚拟社会”里交往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等诸多的社会性得以剔除,大学生宁愿拿着手机、敲打着键盘与网络上不认识的人谈天说地,也不愿意走出去和学校或周边的其他人接触交流。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终结,并将人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中,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同时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功利思想的滋生与膨胀,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而现代生活节奏过快、压
7、力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越趋冷漠,也使不少大学生感慨现实交际太累,而沉迷于网络社交。2.父母教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父母的性格和日常社交行为能力以及对孩子的态度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性格、感情,乃至整个人生。首先从遗传学角度来讲,性格是遗传的,如果父母是属于比较内向而又不善社交的人,子女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会效仿父母的行为和处世方式,这也是造成了他们不善社交的原因之一。其次,如今90后已是大学的主力军,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都宠爱有加,从小到大父母都竭尽全力地替代子女排
8、解压力,这也容易导致他们社交能力的萎缩;同时父母教养方式粗暴、家庭缺乏情感温暖、惩罚和过度保护都会弱化其子女的社交能力。3.学校教育。在我国,大学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考试为导向,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一切教育都是以升学为目的。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身都错位地认为学习是在校的唯一目的,将学习视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