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39555
大小:1.50 M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29
《防雷及防雷引下线敷设施工技术交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世纪房产 编号:防雷及防雷引下线敷设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共8页第8页施工单位工程名称分项工程防雷及防雷引下线敷设交底部位日期年月日交底内容1适用范围本施工技术交底适用于扬州恒安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第二江南工程中防雷及防雷引下线敷设工程施工和质量验收。2施工准备2.1材料质量要求:2.1.1镀锌钢材有扁钢、圆钢、钢管等,使用时应意采用冷镀锌还是采用热镀锌材料,应符合设计规定。产品应有材质检验证明及产品出厂合格证。2.1.2镀锌辅料有螺栓、垫圈、弹簧垫圈、
2、U型螺栓、元宝螺栓、支架等。2.1.3电焊条、氧气、乙炔、沥青漆,混凝土支架,预埋铁件,小线,水泥,砂子,塑料管,红油漆、白油漆、防腐漆、银粉,黑色油漆等。2.2主要工具、机具:2.2.1常用电工工具、手锤、钢锯、锯条、压力案子、铁锹、铁镐、大锤。2.2.2线坠、卷尺、大绳、粉线袋、绞磨(或倒链)、紧线器、电锤、冲击钻、电焊机、电焊工具等。2.3作业条件:2.3.1支架安装作业条件:1各种支架已运到现场。2结构工程已经完成。3室外必须有脚手架或爬梯。2.3.2防雷引下线暗敷设作业条件:1建筑物(或构筑物)有脚手架
3、或爬梯,达到能上人操作的条件。2利用主筋作引下线时,钢筋绑扎完毕。2.3.4避雷带安装作业条件:土建圈梁钢筋正在绑扎时,配合作此项工作。2.3.5避雷网安装作业条件:1接地体与引下线必须做完。2支架安装完毕。3具备调直场地和垂直运输条件。3施工工艺3.1支架安装:3.1.1支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圆钢支架埋深不小于80mm。2所有支架必须牢固,灰浆饱满,横平竖直。3支架的高度为15cm,其各支点的间距不应大于1米,转弯处不大于0.5米。专业技术负责人:交底人:接受人:·新世纪房产
4、 编号:防雷及防雷引下线敷设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共8页第8页交底内容5支架应平直。水平度每2m检查段允许偏差3/1000,垂直度每3m检查段允许偏差2/1000;但全长偏差不得大于10mm。6支架等铁件均应做防腐处理。7埋注支架所用的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5。3.1.2支架安装1应尽可能随结构施工预埋支架或铁件。2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弹线及分档定位。3用电钻打洞。4首先埋注一条直线上的两端支架,然后拉直线埋注其它支架。在埋注前应先把洞内用水浇湿。5如用混凝土支座,将混凝土支座分档
5、摆好。先在两端支架间拉直线,然后将其它支座用砂浆找平找直。3.2防雷引下线暗敷设:3.2.1防雷引下线暗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引下线利用柱内主筋(两根不小于16mm直径或四根不小于12mm直径)。2作为引下线的主筋,应上下焊接形成可靠电气路,且上端伸出屋面100mm与屋面避雷带可靠焊接,下端与基础钢筋可靠焊接。3引下线必须在距地面1.5~1.8m处做断接卡子或测试点(一条引下线者除外)。断接线卡子所用螺栓的直径不得小于10mm,并需加镀锌垫圈和镀锌弹簧垫圈。4现浇混凝土内敷设引下线不做防腐处理。3.2.2防雷引下
6、线暗敷设做法:1首先将所需圆钢用手锤(或钢筋扳子)进行调直或抻直。2将调直的引下线运到安装地点,按设计要求随建筑物引上,挂好。3及时将引下线的下端与接地体焊接好,或与断接卡子连接好。随着建筑物的逐步增高,将引下线敷设于建筑物内至屋顶为止。如需接头则应进行焊接,焊接后敲掉药皮并刷防锈漆(现浇混凝土除外),并请有关人员进行隐检验收,做好记录。4利用主筋(直径不少于Φ16mm)作引下线时,按设计要求找出全部主筋位置,用油漆作好标记,距室外地坪1.8m处焊好测试点,随钢筋逐层串联焊接至顶层,焊接出一定长度的引下线,搭接长
7、度不应小于100mm,做完后请有关人员进行隐检,做好隐检记录。5焊接可采用搭接焊。3.5避雷网安装3.5.1避雷网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1避雷网应平直、牢固,不应有高低起伏和弯曲现象,距离建筑物应一致,平直度每2m检查段允许偏差3/1000。但全长不得超过10mm。2避雷线弯曲处不得小于90°,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圆钢直径的10倍。3避雷线所用圆钢直径不得为10mm。专业技术负责人:交底人:接受人:·新世纪房产 编号:防雷及防雷引下线敷设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共
8、8页第8页交底内容4遇有变形缝处应作煨弯补偿。3.5.2避雷网安装方法:1避雷线如为圆钢,可将圆钢放开一端固定在牢固地锚的夹具上,另一端固定在绞磨(或倒链)的夹具上,进行冷拉调直。2将调直的避雷线运到安装地点。3将避雷线提升到屋面、顺直,敷设、卡固、焊接连成一体,同引下线焊好。焊接处的药皮应敲掉,进行局部调直后刷防锈漆及铜油(或银粉)。4建筑物屋顶上有突出物,如金属属构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