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39032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9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摘要: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最主要的载体。在通用技术教学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最终通过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打开良好局面。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教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58-01大量的教学教学实践证明“应试教育”没有出路,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技术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造就
2、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任何一个人的发展都要经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的过程,这是保护、发展好奇心的重要阶段。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怕问题简单,不怕被人耻笑。这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5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学生认知的本领,更在于保护、激励和唤醒学生内心的期待和蕴藏的潜能。在通用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决革除“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错误心理。要以欣赏的眼光面对打破常规者,敢于冒尖
3、者和富有个性者,容忍他们的“冒失”和“不成熟”,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当然对于学生而言,仅有好奇心是远远不够的,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要鼓励学生必须具备勤奋求知的精神和欲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使所储备知识的内化过程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自然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通用技术课程体系摒弃了传统学科中程式化的常规学习模式,学生对技术的学习过程,更多地被要求是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一件件活动项目的完成和对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
4、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5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是获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取得新进步。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越他们,在他们已完成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三、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但恰
5、恰是在长期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这就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在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候,它却使人们很难突破守旧框界的束缚。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的唯一方法只能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强化训练。例如,从思考问题的层面、路线、立场等方面尽量多地扩展头脑中的思维视角,有意识的在思维过程中尽力摆脱“自我”的狭小天地,走出“围城”,从别人的角度,站在“城外”,对同一事物和观念进行一番思考,发现创造的苗头。对初学者来说,技术的学习一般都会经历模仿、尝试、熟练,然后才会形成习惯。但
6、实践能力并不等同于“动手”能力,现代技术中蕴含着严谨的智力因素,丰富的道德因素、审美因素,因此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通过“动手做”,学生的设计与制作能力、试验与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增强。四、深化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5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一件成熟的技术作品往往代表着某一时代技术文化积淀的物化形态,它们不仅蕴含着设计方法、材料加工、工艺流程等操作性因素,而且综合了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美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将其与思想方法
7、、技能技巧、审美观念、规范制度、道德信仰等文化要素融为一体。任何一项比较复杂的项目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完成,因此现代社会的协作已经广泛渗透到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人与人的交流也早已进入“地球村”的时代。因此在通用技术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与交流必不可少,它可以实现“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的效果,通用技术课中有许多活动都可以这么做,例如在“技术的两面性”分组辩论式教学等。五、改变学生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人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因此我们要
8、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用技术课程的“通用性”和高中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必然要求要实施“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5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一直是以“分数”论英雄,甚至以“分数”定终身。这种“重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