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377401
大小:1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04
《未再结晶区控制轧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未再结晶区控制轧制(controlledrollinginsubrecrystallizationzone)钢在奥氏体再结晶临界温度(T再)以下至Ar3点以上温度区域中进行的控制轧制。T再是划分高温再结晶控制轧制和未再结晶控制轧制的界限温度。奥氏体再结晶临界温度(T再)是指钢在某一变形条件下保持3s时,使变形奥氏体发生3%~5%的再结晶的变形温度。T再受钢的成分和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钢中含有微量Nb能使T再升高100~150℃,粗大的奥氏体晶粒也能使T再明显升高。未再结晶区控轧是控轧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环,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加细小的铁素体晶粒组织和较
2、大程度地提高钢的强韧性。因为钢在经过再结晶区的轧制之后,晶粒的细化是有一个限度的,它的极限值是20μm。就是说,在再结晶区中轧制,不管变形量多大,再结晶奥氏体的晶粒尺寸都不可能细化至小于20μm。这样尺寸的奥氏体晶粒,终轧之后至相变开始之前还会有一些长大,相变之后很难得到细于9级的铁素体晶粒组织。为了获得微细的晶粒组织,需要在未再结晶区中,将已经过在再结晶区轧制、有了一定程度细化的奥氏体继续给予轧制变形,使它被压扁和拉长,增加单位体积中奥氏体的晶界面积,同时在晶内还会产生大量的形变带和高密度位错。这些形变带与晶界的作用相似,均可作为相变时铁素体晶
3、粒形核的场所。相变前奥氏体的位错密度高,相变时铁素体的形核率就增大。由于在未再结晶区中变形能使铁素体的形核场地和形核率增大,因此在相变后便能获得微细的晶粒组织。未再结晶区控轧的工艺特点是:(1)轧制温度在T再~Ar3之间,终轧温度越低,越靠近A。。上方越好,因为终轧温度低,位错密度高。(2)轧制的道次压下率大小不限,因为是在T再以下轧制,奥氏体不发生再结晶,道次的变形量可以叠加。但是,由于变形温度较低和加工硬化效应等原因,变形抗力较大,所以道次压下率不能太大。(3)为了增加累积叠加效应,轧制过程不要停顿,轧制道次应连续进行。(4)总变形量应该在6
4、0%以上,因为奥氏体的变形程度是随着变形量的增大而增大的。当总变形量<30%时,奥氏体晶粒内部还没有形变带产生,仅是晶粒稍有些拉长,晶界面积增加很有限。在总变形量>30%之后,晶粒内部开始产生形变带,但是,在总变形量<60%时,形变形的密度仍不大,而且分布很不均匀。因此把总变形量增大至60%以上(最好是70%~80%)是很有必要的。未再结晶区控轧,除了起到细化晶粒组织和提高钢材的强韧性作用之外,还会产生以下3方面的效应:(1)发生了加工硬化,使变形抗力上升,所以,为了减轻轧机的负荷,可以采用较小的道次压下率。(2)发生了变形诱导析出。由于变形的驱
5、动,析出物的析出温度升高,析出速度增加。在未再结晶区析出的析出物能阻止晶粒长大和细化铁素体,对提高韧性很有利,而且还能间接地起到强化的作用。(3)发生了变形诱导相变。由于变形的驱动,相变点Ar3温度升高。Ar3温度升高的程度随变形量和奥氏体晶粒细化程度而增大,当总变形量为70%时,细晶粒(晶粒度≥4级)钢的Ar3约升高80~150℃,而粗晶粒(晶粒度≤3级)钢的Ar3则仅升高30~50℃。因为Ar3温度是划分未再结晶区控轧和两相区控制轧制的分界线,所以在制订控轧工艺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情况。能实现未再结晶区控轧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钢,必须具有较宽的未再结
6、晶区。即必须有较高的再结晶临界温度(T再)和较低的Ar3温度,Nb、V、Ti等元素,特别是Nb,能显著地推迟奥氏体的再结晶。Nb能使T再提高100~150℃,使未再结晶区的范围宽达150~200℃,所以含有微量Nb的钢是实现未再结晶区控轧最理想的钢种,其次是含有V、Ti的钢。不含Nb、V、Ti的钢,如16Mn,它的T再约在820℃,未再结晶区的宽度不足50℃,要完全实现未再结晶区控轧(总变形量≥60%)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这类钢,在未再结晶区进行一定的变形,将终轧温度降至780~800℃,对于细化晶粒和提高钢的强韧性也是有好处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