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367434
大小:20.0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1-28
《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擘画新时代传统村落新篇章——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调研报告(摘要)为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孙志刚和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谌贻琴2017年11月25日关于第三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的指示精神,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续写新时代贵州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新篇章,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调研组深入9个市州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一、贵州传统村落基本情况(一)量多面广,位列全国第二“黔山秀水魂,醉美乡愁处。”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美丽乡愁。自2012年起,贵州共有四批、545个村落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总量的13.1%,仅次于云
2、南,位列全国第二。黔东南州309个、黎平县93个,两地传统村落数量分别位居全国地州市级和县级数量第一。(二)依山傍水,风貌古朴迷人“水声巫峡里,山色夜郎西”。贵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点,形成了传统村落依山傍水、山环水绕的奇丽风貌。这些阶梯式、平谷式、傍水式、台地式的传统村落与黔山秀水浑然天成,完整地保存着“山水—田园—村落”的格局。(三)类型多样,风物丰裕闲美“一生痴绝处,有梦到贵州”。贵州传统村落按照历史环境、格局特色、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不同可分为特色文化类、特色景观类、特色产业类、特色聚落类和特色工艺类等五大类。(四)文化多彩,风俗独特绚丽“处处有历史、步步有
3、文化”。贵州传统村落形成历史悠久,在黎平县93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就有9个形成于元代、39个形成于明清之际。这些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着奇丽的风俗文化、古朴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等,彰显出贵州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性。二、贵州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一)做法1.立足长远,统筹推动,形成组织、法规、资金、技术、人才“五位一体”保障新供给一是加强组织保障。2015年,省级层面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州)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向基层延伸。二是加强法制保障。省级层面相继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等
4、政策法规,成为全国第一个对传统村落保护省级立法管理的省份。三是加强资金保障。中央层面,已向贵州139个中国传统村落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还将61个列入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省级层面,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扶持资金,从2015年起每年不低于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强技术保障。全省545个中国传统村落规划编制和档案建立实现全覆盖。制定规划技术导则、地方传统建筑参考图集等,免费提供村民建房使用,指导规范村民有序建房。五是加强人才保障。组建省级、市(州)和县级专家工作组,每个传统村落确定1名专家,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整体保护,挖掘价值,形成风貌、风
5、俗、风物的“三风资源”保护利用新格局一是坚持“三风资源”整体保护。各地注重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坚持村落结构肌理保护与山水格局保护并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生产生活环境保护与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并重。二是挖掘传承“三风资源”多重价值。注重挖掘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社会等多元价值。3.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推进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三生环境”协同新建设一是汇聚力量,改善“三生”设施条件。各地把传统村落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改善列为民生实事,整合专项资金,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强人居环境改造及消防防灾设施建设等。二是整合资源,推动
6、“三生”环境改造。各地整合人居环境、旅游设施等项目建设,推动传统村落民居改造和居住环境改造与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等协同建设。三是立足产业,创新“三生”协同机制。建立产供销协同生态系统,推动光纤网络及4G网络覆盖工程与金融机构、电商平台、主流物流、线下机构等结合。已实现396个传统村落光纤网络覆盖,445个传统村落4G网络覆盖,极大推动了当地“黔货出山”、农村淘宝的快速发展。4.因地制宜,特色培育,以大扶贫为统揽,积极探索“多种融合”发展新路径一是互联网+村落。贵州通过探索“互联网+村落”,发展村落电子商务,解决了部分村落的购销渠道,拓宽了特色农产品和传统
7、手工艺品的市场,成为传统村落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二是大生态+村落。积极争取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在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劳动力的组织上优先安排贫困人口、优先培训贫困人员上岗、造林计划任务优先安排在贫困村落。三是大健康+村落。依托民族文化、苗岭风情风光、民族医药、中药材、生态等资源,突出民族特色,大力发展以多种业态产品。四是大旅游+村落。各地通过旅游产业带动、项目扶持、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多形式参与脱贫攻坚战,全力助推脱贫致富奔小康。5.加大宣传,塑造品牌,打造峰会活动、试点示范、创业就业“三大平台”新动能一是打造宣传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