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来备课.doc

用一生来备课.doc

ID:59364734

大小:1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9-04

用一生来备课.doc_第1页
用一生来备课.doc_第2页
用一生来备课.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用一生来备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用一生来备课最近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笔者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历史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记录点什么,以便课后提出点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太入神了,忘记了作记录。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仿佛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有一位听课的教师问这位历史教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

2、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大约15分钟。”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花15分钟备出一堂精彩的课,简直是不可思议。我们每备一堂见得外人的课,首先都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再就是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环节的安排,各种细节都要想得周全,各种可能性都要事先预料。在这一过程中,课前的资料查找、课件制作、教案的书写,相关课例的参照,试教等等,都会必不可少。往往一节课要准备好几个星期。搞来搞去,往往就是在方式方法或技巧上反复操练、打磨。直到课堂教学中的方式方法符合某种新理念了、教学技巧操练得得心应手了,教学环节烂熟于胸了,方可敞开大门,恭迎专家、领导、同行们莅临指导。教者往往课前忙得是焦

3、头烂额,课后又是如释重负。我想,如果每一堂课都这样来备,那上课绝对是一种折磨人的事,是一种毫无乐趣可言的活儿。以上是对外课的备课。如果说对外课是一种理想化的课堂追求,是教师个人、学校整体的面子工程,那么对内课便是扎实、真实、朴实的。是一种一次性的生成过程,是一种即席创作,是留有美好的遗憾的课。它决定于教师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那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常态。那这种备课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肯定不会像对外课那样的繁复,因为不可能有那样充裕的时间去考虑诸多细节的问题与技巧的问题。课堂教学很多都是在粗线条思考下的临场发挥、即时处理。这样,就出现备课两张皮现象:一方面,是形式上的

4、假备,教师必须要把备课本填满,以备检查。于是,各种名师教案只好成为了教师操练狂草、行草的文字素材(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至于写了些什么,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不写又不行,那是你备了课的证据。如果教案还没来得及写就把课给上了,就等同于没有领证就与异性同居了,是非法的,但又是相当普遍的。另一面,是实际上的真备,教师抄完教案后,又不得不端起教材,在教本上勾勾画画,并在脑海中思考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终形成一种粗线条式的教案。而一堂课下来,发现写在备课本上的教案与自己的教学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这种备课,其实也让教师难受甚至是痛苦,因为一手抓形式主义的假备,一手抓实用主义的真备

5、,而且两手都要抓,都要硬,无疑地给教师加重了负担,加大了教育教学的繁琐度。我们的备课,就应该要像那位苏联历史教师那样,十五分钟备好一堂课。即使不能,也要向那个方向努力。而在中国这样形式主义泛滥的环境里,也确实难以达到。起码光抄写一课的教案,十五分钟都不够用。如果把因端正书写而费去的时间算在内,那所需的时间会更长。教案抄写得多漂亮,并不意味着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也很反感无选择性的强制性听课。说起来是相互学习,其实有时是在浪费时间。听来听去,评来评去,无非就是着眼在某个点、某个技巧上面。而技巧是靠个人琢磨出来的,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它是教师个人文化素养底蕴的自然流露。有

6、时学来,也只是照猫画虎、生搬硬套。正所谓“大言无声,大象无形”。底蕴有了,技巧就不成问题了。我宁肯花四十分钟来读几页学术著作,也不愿干坐在那儿无选择性地听课(当然,对于初上讲台者另当别论)。课听得多,只是说明你见到的课堂操作形式多,而并不能从本质上提高一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还是要从修炼内功开始。而抄写教案、无选择性地强制听课,无疑就是让教师学些表面功夫,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之举。苏联那位历史教师之所以能在十五分钟能备好一堂课,就是由于其个人的底蕴功力。这“底蕴”自然包括多年的实践经验,更包含长年累月的文化知识的积淀。其说“是在用一辈子备这堂课”

7、,意思就在这里。那怎么样用一生来备课呢?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要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新课标提出了一个“大语文观”,我们备课,也应该要有一个“大备课观”。自主地读书,广泛地读书,深入地读书,就是“大备课观”的外显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读书,不是应付式的,而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前的老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这种观念早已变成了“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要有长流水”。“长流水”就是一种大备课观。而在我们的实际行为里,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大备课观”行为。备课就是死抠教材,就是照抄案例,就是借鉴技巧。缘何如此?

8、一是由于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