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338146
大小:2.35 MB
页数:56页
时间:2020-09-20
《反应工程课件第6章.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气-液反应是气相中的反应组分A越过相界面进入液相,和液相中的组分B进行的反应,反应过程如下:第六章气-液反应工程产物A(气相)A(液相)+B(液相)1)气液反应的特点(1)反应物气体A液相中组分B,B不挥发(2)反应区域在液相内,包括相界面;(3)多相反应,反应过程由传递过程和化学反应组成;(4)反应平衡,包括相平衡和化学反应平衡:气体液体产品2)气-液的反应目的(1)净化原料气(2)制取产品CO2+K2CO3+H2O2KHCO3SO3+H2OH2SO4NH4HS+H2OH2S+NH3·H2O硫酸尾气吸收塔转化气浓硫酸本章主要内容6.1气-
2、液反应平衡6.2气-液反应历程6.3气-液反应动力学特征6.4气-液反应器概述6.5填料反应器6.1.1气-液相平衡气-液反应的相平衡关系如下,包括气-液相平衡和化学反应平衡,先讨论相平衡。设气相中组分i溶解于液相中,当气-液相平衡时,组分i在气相和液相中的逸度相等,即6.1气-液反应平衡式中:-分逸度;-i的摩尔分率;-i的逸度系数产物i(气相)i(液相)+B(液相)对于稀溶液,可用亨利定律表示:式中:-亨利系数-i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1)气-液平衡的一般关系(2)气相为理想气体混合物低压下:(1)气相为理想气体,气-液相平衡关系为:式中:
3、-容积摩尔浓度;-溶解度系数2)Ηi和Ei的关系对于稀溶液,M近似等于溶剂的分子量M0,可得Hi和Ei的近似关系:式中:,ρ-溶液密度,M-溶液平均分子量3)Ηi、Ei和温度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Hi为“-”,即溶解时放热。讨论:问题:温度升高Ηi、Ei增大还是减小?1935年苏联学者克里契夫斯基提出如下关系式:-i在溶液中的偏摩尔容积,可查文献得到。4)Ηi、Ei和压力的关系讨论:(1)当压力的变化小于50atm时,对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影响很小,Hi可以近似看做常数;(2)当压力的变化超过50atm时,要考虑Hi的变化。问题:压力升高
4、Ηi、Ei增大还是减小?规定:6.1.2溶液中气体溶解度的估算亨利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和纯溶剂,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液相中含有其他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亨利定律并不适用。1)电解质溶液的2)非电解质溶液的系数可由相关文献中查得。E、E0为气体在水中和电解质溶液中的亨利系数。I1、I2为溶液中各电解质的离子强度。h1、h2为溶液中各电解质所引起的溶解度降低系数。hs为非电解质溶液盐效应系数。Cs为非电解质的浓度。6.1.3带化学反应的气液平衡1)一般的化学吸收(1)两相间-相平衡对理想气体混合物,或在低压的气体应满足亨利定律Ci=HiPi(2)溶液
5、中-化学平衡2)气液反应的类型(1)溶剂化作用:被吸收组分溶解后与溶剂相互作用。例如:NH3+H2O=NH4OH溶剂化的一般形式A、溶液中-满足化学反应平衡分析:组分A的溶解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以A的形态存在,成为游离或溶解态的A,即溶液中浓度为CA的部分,是物理溶解量,另一部分与B反应转变成了M,即化学溶解量。B、两相间-满足相平衡与气相中分压PA*相平衡的是液相中的存在形式CAC、溶液的吸收能力包括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两部分D、溶剂化作用的结果气相中的平衡分压PA*与CA0仍服从亨利定律Ci=HiPi。只是由于溶剂化作用,使溶解度系数比以
6、前增大了(1+K1CB)倍。溶剂化作用有利于A的吸收。(2)离解作用:气体溶质A溶于溶剂后,离解为离子。例如:HCl=H++Cl-离解作用的一般形式A、溶液中-满足化学反应平衡B、两相间-满足相平衡C、溶液中A的总溶解量包括CA和CM两种形式存在的量(3)与活性组分发生化学反应A溶于液相后,与液相中的活性组分B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例如:2NH3+H2O+CO2=(NH4)2CO3吸收的一般形式设B的平衡转化率为R,吸收达到平衡时:CB=CB0(1-R)CM=CB0RA、液相中-化学反应平衡B、两相间-相平衡C、求解3)对化学吸收的讨论(1)压
7、力的影响B、高压下A、低压下C、讨论物理吸收时,在任何压力范围内都符合亨利定律,CA=HAPA,直线,斜率为HA,压力增大,吸附量增大,无极限量。化学吸收时为曲线,在低压下符合亨利定律,CA*=CB0HAK1PA*,几乎为直线,但斜率比纯物理吸收大。在高压下趋近于CB0,定值。中压范围内为曲线。(2)温度的影响A、对物理吸收提高温度,溶解度系数HA下降,吸附量下降,但影响比较小。B、对化学吸收改变温度要影响HA和K,对K的影响大。所以温度对化学吸收的影响大。(3)再生过程A、对物理吸收再生,主要是降压。B、对化学吸收再生,主要是加热(放热反
8、应)。6.2气-液反应历程6.2.1气-液相间物质传递1)双膜理论双膜论是W.G..Whitman于1923年提出的。(1)模型要点A、呈滞流的双膜假定在相界面的两侧存在着气膜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