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描述技术应用和认识

储层描述技术应用和认识

ID:5933231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29

储层描述技术应用和认识_第1页
储层描述技术应用和认识_第2页
储层描述技术应用和认识_第3页
储层描述技术应用和认识_第4页
储层描述技术应用和认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储层描述技术应用和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储层描述技术应用和认识  摘要:确定储层精细地质描述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总体原则,对聚驱目的层的精细地质研究,建立和完善了C油层沉积模式。绘制了沉积相带图、微幅度构造图、有效厚度等值图、有效渗透率等值图和孔隙度等值图等,为分析聚合物驱的动态变化、油田开发方案编制、跟踪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储层精细地质;描述方法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一、确定储层精细地质描述基本内容储层描述在油田开发应用过程中,可以实现操作的部分,主要包括砂体的岩性、物性,发育的规模、几何形态特点(模式特点)、厚度、砂体的连通状况、隔层分布状况、水淹特征等;描述的层次已进入单砂体

2、及流动单元阶段;为分析油田开发过程中各类储层的剩余油分布特点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1.1研究方法7利用岩芯资料、密井网条件下的系列测井曲线来确定岩电对应关系(建立典型测井相),结合野外地质考查经验,参考现代储层描述的有关理论,对区块储层进行整体解剖,从而建立各类储层的砂体分布模型及各种辅助模型,分层次逐级描述砂体几何形态、非均质特征、流体分布特征。1.2总体原则(1)利用标准层确定旋回。在沉积稳定、分布面积广、具有特殊岩性的或特殊矿物、古生物标志的地层层段或层段组合上电测曲线具有一定的明显形态特征,易于识别之处确定为标准层。按照沉积学来讲,也应当叫做相标志。主要依据岩电对应

3、关系所反映出的岩性物理特征、渗透性特征及其垂向组合关系来确定沉积旋回。(2)总体原则。按照“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油层对比方法,进行砂体追踪对比,划分出沉积单元,利用模式绘图法进行勾绘沉积相带图,努力达到各种模型的匹配一致,描述合理。二、建立C油层沉积模式,指导了聚合物驱开发根据A油田C油层的砂体纵向旋回特征和平面展布特点,将C油层细分为4个沉积单元,分别为CI1、CI21、CI22和CI23。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绘图法,编绘了各个单元沉积相带图,为聚合物驱的动态分析、方案编制、跟踪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指导作用。7(1)有效地指导了单井配采配注方案的编制。某

4、块进入含水上升期后,我们及时结合该区块的沉积相带图,根据砂体平面上的发育情况,加大了平面调整力度。对聚驱效果已经较好、且高含水、高采聚浓度的采油井周围连通好、渗透高、处于河道主体方向上的部分注入井下调配注量,同时对处于河道两侧,驱油效果相对较差的部分注入井上调配注。在区块聚合物用量接近570PV.mg/L时,根据砂体的连通情况和平面上的发育情况,以及注采井效果的差异,改变原方案设计同时转入后续水驱的做法,采取精细地质研究和动态分析相结合,陆续转入后续水驱的做法。而且跟踪分析,陆续进行调整,区块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按调整前含水上升速度测算,由于调整后含水和采聚浓度上升速度减

5、缓。(2)在压裂方案的优选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A油田C油层属于河流相沉积,油层渗透率纵向上呈韵律性变化,非均质较严重,注聚后虽然中、低渗透部位驱动力得到增加,但动用程度仍然较差,产能较低。为了提高整个油层的动用程度,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采取选择性压裂技术,压前先用暂堵剂堵住连通好的高渗透部位,压开连通也较好的中、低渗透部位,并且对含水较低、压裂层渗透率较高的井采取高砂比压裂技术,缩短裂缝长度,增加裂缝高度。提高了原动用较差部位的动用程度,提高了聚驱增油效果,含水下降0.2个百分点。7(3)科学使用精细成果,保证跟踪调整效果。A油田注聚之初,针对该区块由西到东注采井

6、开采效果的差异,结合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分析认为:某块西部处于油田构造轴部,注采井处于河道主体部位,大多数井自然电位曲线以箱形(块状)为主,渗透率高,纵向上变异系数较小,造成全井吸水较均匀,注聚后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小。针对这种问题采取了提高注入浓度措施,共调整21口井,注入浓度由1000mg/L上调到1200-1500mg/L,在一年左右时陆续调回,提高浓度后见到了较好的效果。注聚井注入压力上升,吸水剖面得到调整,采油井见效效果较好,截止到目前,与未提高浓度井区相比,阶段采收率高0.65个百分点。(4)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使深度调剖试验得以顺利进行。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可

7、以准确地判断河流的走向、河道的规模、高渗透率条带的分布,A油田目前聚合物驱的三个推广区块,在精细地质研究基础上先后优选了15口调剖井,采用三种不同的调剖剂,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完善某地区单砂体注采关系,改善该区聚驱效果。针对某地区注采难度大,聚驱效果差的问题,我们对该区C油层开展精细地质研究,确定了以分流河道沉积为主的沉积模式,从地质上充分解释了该区聚驱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并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对每一口注入井所处的砂体进行了追溯,优选了14口与注入井连通较好的水驱层系采油井,对这些井的C油层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