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278223
大小:1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07
《我的教学之旅.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的教学之旅陕西宁陕县江口中学张爱华时间如梭、光阴似箭,我从事教学工作一晃24个春秋过去了。期间因工作的需要从小学教学转入中学,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学历程。24年的教学之旅是我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积累的阶段,它让我为人师表的梦想找到了一个实现飞翔的蓝天。我是1984年8月参加教学工作,从此,我喜欢呼吸来自课堂的气息,迷恋那朗朗的书声。那里充满了生命萌发的激情,活跃着祖国未来希望的笑容,我相信终有一天能坦然回味教师生涯带给我的喜悦,看到昔日那些的可爱学子能在各条战线为人民服务。一、默默耕耘这是我立身之本我以教书为职业,是出于我对孩子们的喜爱
2、,对文学的执着,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我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自己的中小学时代的。我和所有不幸而又幸运的人们一样高考失败,但仍然没有让我放下手中的书本,从而促使我热爱文学,它迫使我不能放弃学习。我用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民办教师,我从此把它作为我奋斗的事业。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更重要得是学习。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我始终致力于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我一方面教学,另一面不断的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坚持自学从中师到大专坚持不懈的学习,学生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我在小学教学中不论条件好坏始终如一认真教学,我将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研读教材,设计教案苦练基本功上。我不服
3、输的劲儿,推着我不断自我加压。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自己在学生眼中是最棒的,自己的学生是最好的。作为班主任,我希望自己带的班年年评优,事事拿奖。这样一想,做起事来更有了信心。同时,也在这忙碌中逐渐享受到挑战带来得喜悦。在小学任教期间,几乎是年年成绩名列前茅,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直好评。我清楚地记得调往中学时,学生不舍离去的情景,声声真诚的呼唤:“老师,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上中学了,你要再教我们呀!”“老师,你不走行吗?我喜欢你给我们上课!”童稚的话语真挚的是师生情,让我更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就这样,我又开始了在中学讲坛上默默耕耘。不停的“
4、奔跑”的节奏和乐趣,让我更充实。从此乐此不疲我把对学生的关爱,耐心的劝说,当做是自己的快乐,因为我喜欢阅读洋溢在学生眉梢的喜悦与忧愁。我坚信那些眉梢间正酝酿着无穷的创造力;因为有了对学生无私的爱,清贫的生活也富足了,因为有了对讲坛深深的爱,平凡的生命才变的如此美好。未来的岁月里,我将继续带着这份爱追求教育理想境界,让爱和生命一起飞扬。二、在教学路上的幸福追梦进入中学任教后,我得到了领导和老一辈教师的热心帮助和指导,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听名师讲课,使我受益匪浅,正因为有了他们不倦的教诲,才使我慢慢的成长起来,所以我时时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满腔的
5、热情面对我从事的职业,工作中不张扬浮夸、不好高骛远,用勤勉与执着来回报寄予我无限希望的师长和朋友。我十分清楚,我们山区农村的孩子上学是十分不容易的,教师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时时提醒自己,学生考得好并不是教师成就的全部,我必须努力做得更好。做一个对学生负责的老师,要能对家长有所交代。课堂内外我与学生融成一片,还教学以真实的天空,给课堂以诚信的沃土,我愿与学生一起微笑,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声息,解读每一种灵魂的姿势,让情感与岁月一起成长,我把生命当作燃料,把自己燃烧成火把去照亮那些摸索前进的心灵。帮助学生务实学习功底,所以连续两年初
6、三语文中考成绩都非常优秀。2003年被评为“先进个人”,教学中我知难而进、勇挑重担、深入钻研教材、积极探索新课改经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撰写论文(《走进新课程,快乐学作文》、《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分别获得省、县一等奖。自己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同时也积极指导学生练习写作,童话故事、红色之旅征文活动中,学生多人获奖,在活动中被誉为“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相继被评为“优秀教师”。自己应该做的一切,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与关怀,更增加了我奉献教育的信心。2007年学校决定让我带班,我心想:自己年龄大了能管住学生吗?调整好心态后
7、,我毅然担起了重担,我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挚的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班委会是一个班的核心力量,做为班主任首先考虑到班委会的一言一行都将决定着班风班貌。成立了班委会后,协调制定出符合本班特色的班规。我认为这种管理制度的协调制定,有效控制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品质是不可估计的。我们在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达成一致,通过班委会表决后,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方可成立,这样的班规才具有它的权威性、规范性,班规才能真正的发挥起指导、约束、督促的作用。从实践情况来看,选拔、培养、指导。选用好的班
8、干部,对于协调班集体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师生年龄、认识、地位的差异,师生共同学习的时间远远不如学生与学生之间密切。让他们去了解学生情况,自己也乐意尝试实践,每个人都有机会分享这一荣誉,这种能激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