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之咳嗽(一).doc

中医内科之咳嗽(一).doc

ID:59236995

大小:1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9-09

中医内科之咳嗽(一).doc_第1页
中医内科之咳嗽(一).doc_第2页
中医内科之咳嗽(一).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之咳嗽(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内科之咳嗽(一)储真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T_b目的要求1.掌握咳嗽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2.熟悉咳嗽的病因、病机3.了解咳嗽的概念内容介绍1.概述2.病因病机3.辨证论治T_e一、概述B_e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论治。【我的笔记】二、病因病机B_e(一)病因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

2、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二)病机1.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多因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六淫外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2.内伤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所致;或由饮食所伤,嗜烟好酒,熏灼肺胃;过食肥厚辛辣,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致咳。因干肺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调,肃降无权,而致气逆为咳。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3.外感

3、咳嗽和内伤咳嗽可相互转化,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气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为气候转寒时尤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咳嗽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病位的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病及肾。病理性质,外伤咳嗽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内伤咳嗽主要为“痰”与“火”。【我的笔记】三、辨证论治B_e(一)辨证要点1.首当区别外感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

4、表证,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形证,多属邪实正虚。2.辨咳嗽的特点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或风热,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时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因于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

5、者多为痰湿、虚寒。3.辨咳嗽的寒热虚实咳而少痰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咳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的,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有热腥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1)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面色白。(2)兼次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

6、楚、恶寒、发热、无汗。(3)舌象:舌苔薄白。(4)脉象:脉浮或浮紧。(5)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6)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等宣肺理气,化痰止咳。如出现胸闷气急,而外有表证者,去麻黄之辛散,加荆芥、苏叶、生姜以疏风解表。2.风热犯肺(1)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2)兼次症: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恶风、身热。(3)舌象:舌苔薄黄。(4)脉象:脉浮数或浮滑。(5)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6)方药:桑菊饮加

7、减。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肺热内盛者,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热邪上壅者,加射干、山豆根等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沙参、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药用滑石清热解暑,利水通淋;甘草清热和中,甘寒生津。3.风燥伤肺(1)主症: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2)兼次症:喉痒。唇鼻干燥,咳甚则胸痛,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咽干而痛,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3)舌象:舌质红,苔薄白或薄

8、黄,干而少津。(4)脉象:脉浮数或稍数。(5)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6)方药:桑杏汤加减。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肃肺止咳;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燥。津伤重者,加麦冬、北沙参滋阴养肺;心烦口渴,加石膏、知母、栀子清泄肺热;痰中带血,加白茅根清热止血。凉燥证,燥证与风寒并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