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

ID:59236977

大小:2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9-09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基础理论》掌握重点内容1.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2.金元四大家及其创立的学派: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子和—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功能观。4.阴阳的概念及其关系——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的交感、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5.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6.藏象学说:是采用“以象测藏”的方法,研究人体脏腑的形

2、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结合研究脏腑与体、窍、志、液及外环境关系的学说。7.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为:化生和贮藏精气;共同的生理特点为: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为:受盛和传化水谷;共同的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实而不满。8.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9.肺的生理功能是: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辅心行血。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和忧。10.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举,主统血。在体合肌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11.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

3、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悲。12.肾的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主纳气。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和惊。1.《内经》原文精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心为生之本,肺为气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肝为罢极之本,肾为先天之本。2.胃的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3.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4.气的生理功能有:推动作用,固摄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和中介作用。人体内的气按分布部位和生理功能分为:

4、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5.气和血之间的关系为:气为血帅(包括气可生血、气可行血、气可摄血),血为气母(包括血可养气、血可载气)。6.经络是人体内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道。7.十二正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8.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体质可以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9.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

5、称。其共同的致病特点为:外感性、季节性、环境性、单一性或相兼性、转化性。10.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挟毒,易致肿疡。1.疫气,是一类具

6、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其致病特点为: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一气一病,症状相似;致病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病后有免疫性。2.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之一。其致病特点为:阻碍气血运行;影响脏腑气机;致病广泛,变化多端;兼挟他邪为患;蒙蔽清窍,扰乱神明;病势缠绵,病程较长。3.瘀血,即体内血液停滞凝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之一。其致病的症状特点为: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象异常,脉象异常。4.结石,是指因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久经煎熬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为继发性病因之一。其致病的症状特点为:多发于肝

7、、胆、胃、肾和膀胱等脏腑;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疼痛;病程较长,轻重不一;易致湿热为患。5.阴阳失调,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6.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1.内风的形成与肝的关系密切。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痰瘀生风。2.正治,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着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又称逆治法。包括寒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