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解-神经系统.docx

人解-神经系统.docx

ID:59229252

大小:1.55 MB

页数:28页

时间:2020-09-09

人解-神经系统.docx_第1页
人解-神经系统.docx_第2页
人解-神经系统.docx_第3页
人解-神经系统.docx_第4页
人解-神经系统.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解-神经系统.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神经系统§1概述§2神经的兴奋与传导(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兴奋的传导)§3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经典的突触传递、递质和受体、骨骼肌收缩、神经反射活动)§4神经系统解剖(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5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运动功能、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高级功能)第一节概述神经系统是进化的产物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调节系统:①内部协调;②对外适应保证各器官系统间的活动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同时,通过各种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机体与多变的环境经常保持相对平衡和统一。人类高级神

2、经活动的特征——第二信号系统。(图)第二节神经的兴奋与传导导:兴奋与兴奋性兴奋:细胞或组织受刺激后产生AP的反应。兴奋性:细胞或组织具有产生AP的能力或特性。可兴奋细胞(兴奋性高的细胞):神经,肌肉,腺细胞。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RP)1.RP的概念、记录、表示概念:静息状态下(细胞在未受到外来刺激),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表示:一般将膜外电位规定为0;膜内电位小于膜外电位,为负值。哺乳动物神经纤维的RP为-70~-90mV。不同细胞或同一细胞在不同状态下RP不同。测定方法:细胞未受到刺激或损伤时,其细胞外部表面各点都是等电位的,没有电

3、位差存在。将微电极缓慢推进,使其刺穿细胞膜,进入膜内,在电极尖端进入膜内的瞬间,记录仪器上会显示一个突然的电位跃变,这表明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着电位差。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膜学说或膜离子理论的基本要点①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都产生在细胞膜的两侧。②某些带电离子在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K+]i﹥[K+]o、[Na+]i<[Na+]o③膜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兴奋时先有Na+通透性大,后有K+的通透性增大。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3.K+平衡电位(EK≈RP)的证据(1)实测值≈计算值实测值:细

4、胞内记录法测静息电位计算值:Nernst公式(室温27℃)(2)人为改变[K+]o,实测值≈计算值[K+]o↑→膜两侧K+浓度差↓→K+外流↓→膜内外电位差↓→去极化方向,其改变的情况基本和根据Nernst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一致。(3)上述实验证实,RP的产生是由于正常细胞[K+]i﹥[K+]o,而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能力造成。(4)静息电位的数值略小于理论上的EK值,是由于膜在静息时对Na+有极小的通透性。4.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1)膜内外K+浓度差:见EK≈RP的证据(2)(2)膜对Na+、K+的相对通透性: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RP增大(超极化

5、方向);膜对Na+的通透性相对增大,RP减小(去极化方向)。(3)细胞膜钠泵的活动:每分解一个ATP,泵出3个Na+,泵入2个K+,可能使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超极化方向)。动作电位(AP):兴奋的标志1.AP的概念:在RP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不小于阈值)刺激时,其膜电位所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迅速的、短暂的倒转和复原。也称为神经冲动。AP是细胞兴奋的标志。有关名称、概念:极化:RP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极化状态;-70mV。去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电位升高(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70mV→0mV反极化:与极化状态相反的外负内正的状态。0

6、mV→峰值复极化:先去极化,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处的负值恢复的过程。超极化:膜内负值加大的过程;-70mV→-90mV2.AP波形的分析: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AP的主要部分。上升支(去极化期)其中0~+20mV(超射,反极化)下降支(复极化期)锋电位持续时间0.5~2ms,电位变化快速。后电位:锋电位之后电位变化缓慢的部分。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3.AP的记录细胞内记录:细胞外记录:(单相AP/双相AP)4.AP的产生AP产生的条件①刺激强度:阈刺激(阈强度):产生AP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阈上刺激:产生阈电位阈下刺激:产生

7、局部电位、5mm处几乎消失电紧张电位:50%以下的阈强度②时间:时间-强度曲线③强度/时间变化率:AP的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局部电位的特点:总和(空间、时间总和),传导衰减,反应具等级性:刺激强度↑,幅度↑5.AP产生的离子机制(图)6.小结①上升支:Na+内流;下降支:K+外流;②Na+-K+泵: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③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复极接近RP时,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阻碍了K+继续外流;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复极化结束后,Na+-K+泵活动,泵出

8、+>泵入+,产生生电性作用,使膜两侧电位出现超极化。④RP与AP的比较(图)二、兴奋性的周期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