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228723
大小:1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09
《会计硕士知识点突破金融会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会计硕士知识点突破:金融会计 一、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含义和种类 1.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含义 从事前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可以将贷款损失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通常银行筹集资本金来覆盖非预期损失,提取准备金来覆盖预期损失。因此,贷款损失准备金是与预期损失相对应的概念,它的大小是由预期损失的大小决定的。 贷款风险分类的过程实质上是银行对贷款预期损失的认定过程,也是对贷款实际价值的评估过程,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对贷款预期损失的抵补。 2.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种类 商业银行一般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有三种:普通准备
2、金、专项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 (1)普通准备金 普通准备金又称一般准备金,是按照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按照贷款余额1%提取的贷款呆账准备金相当于普通准备金。由于普通损失准备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本的性质,因此,普通准备金可以计入商业银行资本基础的附属资本,但计入的普通准备金不能超过加权风险资产的1.25%,超过部分不再计入。普通损失准备金是弥补贷款组合损失的一种总准备。普通损失准备金所针对的贷款内在损失是不确定的。因此,普通贷款损失准备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本的性质,可以
3、在一定程度上用于弥补银行的未来损失。 (2)专项准备金 专项准备金是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结果,对不同类别的贷款根据其内在损失程度或历史损失概率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专项准备金由于不具有资本的性质,不能计入资本基础,同时在计算风险资产时,要将已提取的专项准备金从相应的贷款组合中扣除。专项准备金反映的是贷款账面价值与实际评估价值的差额,或者说反映的是贷款的内在损失,不能再用于弥补银行未来发生的其他损失,其性质与固定资产折旧相同。 (3)特别准备金 特别准备金是针对贷款组合中的特定风险,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贷款
4、损失准备金。特别准备金与普通准备金和专项准备金不同,特别准备金不是商业银行经常提取的准备金。遇到特殊情况,商业银行才计提特别准备金。特别准备金是按照贷款内在损失计提专项准备金基础之上计提的。 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基数和比例 1.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基数 普通准备金的计提基数有三种,一是选择以全部贷款余额作基数;二是为了避免普通准备金与专项准备金的重复计算,选择以全部贷款扣除已提取专项准备金后的余额为基数;三是选择以正常类贷款余额或者正常类贷款加上关注类贷款余额为基数。 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简单地
5、以各类不良贷款为基数,乘以相应的计提比例来计提专项准备金。对于大额的不良贷款,特别是大额的可疑类贷款,要逐笔确定内在损失金额,并按照这一金额计提;对于其他不良贷款或具有某种相同特性的贷款,则按照该类贷款历史损失概率确定一个计提比例,实行批量计提。 特别准备金的计提基数为某一特定贷款组合(如特定国别或特定行业等)的全部贷款余额。 2.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比率 普通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一般确定一个固定比例,或者确定计提比例的上限或下限。 专项准备金的计提比例:由商业银行按照各类贷款的历史损失概率确定。对于
6、没有内部风险计算体系的银行,监管当局往往规定一个参考比例。 特别准备金的计提比例:由商业银行或监管当局按照国别或行业等风险的严重程度确定。 《企业会计准则》未对商业银行表外核算予以明确规定。近年来,商业银行衍生金融产品、理财产品、贷款承诺、保函等表外业务发展极为迅速,同时表外核算质量不高、风险控制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为此,我们建议: 首先,建立披露——科目——账户的核算控制体系。 随着商业银行管理的不断精细与深入,对表外核算质量的控制逐步由原来的披露——科目的控制,转变为披露——科目——
7、账户的控制。因此,可通过会计应用系统中对表外科目及账户的核算内容、记账模式、账户使用权限的标准化设置,从根本上提高总行统驭全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能力,构建起风险可控、管理精细的核算控制体系,为表外信息披露、内部业绩考核与分析、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详细明晰的基础数据。 其次,提高表外账与业务台账的对账水平。 一是建立表外账与业务台账的定期核对机制,在对账制度中明确表外账与业务台账的对账范围、对账方式、对账频率等内容,细化和完善对账的操作规程。 二是商业银行在开发会计应用系统时,尽量实现业务台账的系统自动登
8、记、表外账的系统联动记账,提高对账的可操作性和机控水平。 三是对于机构层次较多的大型商业银行,建立不同业务分层级的对账模式,尽量减轻柜面的工作量。对于系统自动登记台账、自动联动表外账的业务,建议将对账层级设在一级分行或二级分行,对于手工登记台账、手工登记表外账的业务,对账层级设在经办机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