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复习资料.doc

测树学复习资料.doc

ID:59149717

大小:33.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11

测树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测树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测树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测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1.伐倒木材积基本公式:中央断面积式:V=g0.5l平均断面积式:V=(g0+gn)l/22.两个基本公式的误差分析:y2=pxr(孔兹干曲线)当r=0或1时,两式均无误差且相等。当r>1时,平均断面积公式偏大;中央断面积公式偏小。当0

2、在胸高断面上下距离相等而干形较正常处,测直径取平均值6.立木树高测定方法:采用布鲁莱斯测高器7.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的比成为形数(formfactor),有胸高形数与实验形数。8.胸高形数的性质:如果把树干干形看成是遵从孔兹干曲线的规则集合体,则胸高形数与树干形状r和树高h的函数,当r一定时,胸高形数依树高的增加而减少。9.实验形数的性质:不随树高而变化。10.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称为形率。11.胸高形率:树干中央直径(d1/2)与胸径(d1.3)之比称为胸高形率,用q2表示。12.望点和望高:把树干上部直径等于1/2胸径处称作望点。望点至干基长

3、(高)度称为望高。13.立木材积近似计算的三种方法:形率法:V=f1.3g1.3ha.胸高形率的测定与计算b.由胸高形数与胸高刑律的关系式计算胸高形数c.根据胸高形数的定义计算树干材积平均实验形数法:V=f(实验形数)g1.3(h+3);望高法:V=2/3g1.3(hR+1.3/2)形点法第二章树木生长量测定1.生长与生长量:一定间隔期内树木某因子所发生的变化统称为生长,变化的量称为生长量。2.树干年龄的测定方法:查数年轮法:树木正常情况下每年形成一个年轮,根颈位置横断面上的年轮数就是树木年龄。年轮识别困难时,可截锯圆盘刨平用放大镜观察,必要时化学染色,利用春秋材着色浓度

4、不同使年轮易于辩认。查数轮生枝法:直接查数轮生枝环数及其脱落或修枝后留下的痕迹来确定年龄。生长锥测定法:将锥筒装入锥柄方孔中固定,垂直顺时针旋入树干,待钻过髓心,将探取杆沿锥筒内壁插入取出木条。树的年龄需加上由根颈长至锥点高度所需年数。查阅造林技术档案或访问目测法3.伪年轮:若气候突变或严重病虫危害,影响了树木正常生长,这时会在一年内形成两个或更多个年轮。其中非正常形成的“年轮”称为伪年轮4.总生长量:树木自栽植开始至调查时整个期间累积生长的总量。5.定期生长量:树木在定期n年间生长量。6.总平均生长量:简称为平均生长量,是总生长量被总年龄所除之商。7.定期平均生长量:定

5、期生长量被定期年数所除之商。8.连年生长量:是指树木一年间的生长量。对于生长缓慢的树种,由于连年生长量数值很小,测定困难,常用定期平均生长量代替。对于生长极快的树种,如泡桐、桉树等,可直接用连年生长量。9.生长曲线:树木生长过程可用一方程或曲线来表达,这种曲线称为生长曲线。10.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关系:当平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加时,连年生长量大于平均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取得极值时,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等,即图上两条曲线相交;称平均生长量极大时的年龄为数量成熟龄;当平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大而下降时,连年生长量小于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波动幅度比平均生长量大,峰较平均生

6、长量大且早。11.生长率:树木因子某年的连年生长量与该年总生长量之比称为树木生长率。PV=ZV/V*100%12.P单利>P复利>P普雷斯勒13.树干解析:沿着树干每间隔特定高度截锯一块圆盘,根据对各已知高度圆盘的年轮数查数、各圆盘各年轮的年龄确定与直径量测,计算树木各因子(胸径、树高、材积等)的各种生长量(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等),拟合生长方程或绘制生长曲线,分析树木生长过程,这项工作称为树干解析。作此对象的树木称为解析木。14.树干解析的内业工作:查定各圆盘年轮个数2查定各圆盘的年轮3各龄阶直径的量测4各龄阶树高的确定5绘制树干纵断面图6各龄阶材积的计算7

7、计算各龄阶的形数(胸高形数)8计算各龄阶的生长量9绘制各种生长量的生长过程曲线第三章林分调查1.林分:按森林本身特征及便于经营管理,将其区划成内部结构相同并与四周邻接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2.林分分类:林分起源:天然林,人工林按林相(林层):单层林,复层林按树种组成:纯林,混交林林分年龄:同龄林,异龄林3.林分调查因子:最常用的林分调查因子主要有林分起源、林相、树种组成、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立地质量、林木的大小(直径和树高)、数量(蓄积量)和质量等。4.林相: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5.立地质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