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132650
大小:1.64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9-12
《葡萄的嫁接方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葡萄的嫁接方法——硬枝接绿枝【转帖】(2010-03-1020:11:31)转载▼标签:杂谈 秋剪后,将硬枝捆好,用塑料包严不漏气,置于冰箱中,温度控制在0—2度。第二年花期取出硬枝,于清水中浸泡1天,开始嫁接,嫁接前一天浇足水。 1、准备嫁接用的小刀,将接穗削成2厘米斜面,刀口越平越好: 2、将需要高接的树留1--2节剪断,沿剪口中间割开,深度同接穗削面,劈接接入,形成层一面对齐。接穗粗度略粗于砧木。露白。其方法与绿枝嫁接基本相同。 3、用朔料布包好" 4、每只新梢全部嫁接,不接的贴根去除。 5、接好
2、后保持土壤水分充足,成活率可达95%以上,这种方法适合快速繁育苗木、高接换种。成活率高,同绿枝高接不同,可取上年硬枝,资源广阔,效率高。硬枝芽带果率高,当年嫁接当年结果,成熟期略晚于正常成熟。 【注意事项】1.选取优质的葡萄枝干与枝条;2.在阴凉的天气进行嫁接操作;3.定期浇水;4.观察葡萄生长情况。【技术要点】1、砧木必须生长健壮,叶片完好。葡萄采收后,进行嫁接前的肥水管理。如遇天旱,要提前浇透水。2、接穗采用距基部接近,木质化程度高,芽体饱满的当年生健壮枝条。接穗最好现接现采,如长途运输,必须做好保湿工作,并在清水中浸泡一昼夜
3、。3、篱架葡萄嫁接部位不低于30厘米,不高于130厘米,每株嫁接10~15个芽枝,在主蔓上间隔20~30厘米选一当年生健壮枝条,距基部5~10厘米处嫁接。4、嫁接时,先将接穗上的叶柄从基部削去,从芽体背部削去1/2,削面要平滑,然后以芽体为中心,两边各剪留2厘米,顺向叠放在砧木上,用快刀在芽枝两端各切一道,深达髓部,随即取下芽枝,削去两道之间的组织,造成与芽枝大小一致的缺刻,将芽枝与之形成层对准扣合,最后用塑料薄膜带绑扎紧密。5、11月葡萄落叶后,嫁接伤口已完全愈合,可解除绑扎物,在嫁接部位留2厘米剪截,将未嫁接利用的砧木枝条疏除
4、。6、次年春季,砧木上的萌芽要及时抹去,以利于嫁接芽抽生枝条和果穗,并进行施肥、浇水、缚蔓、摘心等综合管理。 葡萄嫁接育苗技术 嫁接苗是由接穗(接芽)和砧木(苗木或插条)组成的混合体。砧木形成根系,接穗(芽)形成枝蔓(地上部分)。 1、常用砧木及特点 贝达、东北葡萄:抗寒砧木,根系抗-12℃以下低温,适合发展寒地葡萄生产。 沙地葡萄:抗根瘤蚜、耐干旱砧木,使葡萄生产向荒山荒坡发展,及干旱地区栽培,或避免一些检疫性病虫危害。 河岸葡萄:抗潮湿、耐涝,适合于南方多雨地区和地势低洼地区发展葡萄生产。
5、 2、嫁接方法 根据采用的嫁接材料,可分为芽接和枝接。具体方法和特点为: 芽接 嫁接材料:从半木质化的新梢上削取接芽 砧木:选用二年生实生苗或一年生扦插苗 时间:6月上旬-7月上旬 枝接(枝接可分为绿枝嫁接和硬枝嫁接两种) 嫁接:接芽削成盾片形,采用节上换芽方法。然后用塑料膜绑严即可,但需露出叶柄。 注意事项:接后10天进行检查,成活的苗木芽片新鲜,叶柄一触即掉。20天后解除绑缚物,未成活者,立即补接。加强肥水管理与枝蔓管理,冬剪时,在接芽上剪除砧木,并加强冬季嫁接苗的保护,春季及时出土与除萌。
6、 绿枝嫁接 嫁接材料:选择半木质化嫩梢,剪成单芽段,剪除3/4或全部叶片,保留叶柄。 砧木:选用1-2年生扦插苗 时间:5月下旬-7月上旬 嫁接:采用劈接法,将接芽削成楔形,并在砧木的节间垂直劈一切口,将接芽插入,然后用塑料薄膜绑紧即可,但需露出叶柄。 注意事项:嫁接后。立即抠除接口叶腋下的砧木副梢。嫁接前,做好接芽的保湿工作。若嫁接不活,可用芽接补接。嫁接后立即套上塑料袋保湿,接芽成活后再去掉塑料袋。 硬枝嫁接 选用一年生粗壮、充实、成熟的枝条,剪成单芽段 砧木:用一年生枝或带根苗木作砧木
7、 时间:3月下旬-4月上旬 嫁接:采用单芽劈接法,将接穗削成楔形,在砧木上劈一切口,将接穗插入若砧木过粗,可插入两根接穗。用地膜包严包紧。使用接穗长度要达4-5cm,以便于愈合。 注意事项:在节间进行劈接,接口劈至节上(横膈膜处),切口长要达4-5cm,并削除砧木上的全部芽眼。接穗削面要光滑,并使形成层对齐,接口要绑紧。接穗在嫁接前,全部蘸蜡,封住接穗顶端剪口。 3、步骤 把要嫁接的枝条底部削成三角尖形,然后把枝干中间劈开一小段,把枝条放入枝干,使之紧密结合,然后固定。 (1)选取优质的葡萄枝干与枝条;(2)在
8、阴凉的天气进行嫁接操作;(3)定期浇水;(4)观察葡萄生长情况。 4、技术要点 通常采用春季硬枝劈接和夏季绿枝劈接法,但春季硬枝劈接须剪去上部枝蔓,影响当年结果,而夏季绿枝劈接难于抽生健壮枝条,次年结果很少或不结果。于葡萄采收后采用单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