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131803
大小:1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9-12
《西芦村史简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西芦村史简介西芦村明朝以前称芦张村,后改为西南芦张村至今,现简称西芦村,该村始建于先秦,位于任丘东北方向三十五华里,鄚州东南方向三十华里,梁召镇西南方向五华里,宋以前属鄚州管辖,后属任丘县管辖至今。秦前时这里地处渤海湾滩地,低洼盐碱,沼泽连片,芦苇丛生,因张姓家族来此定居较早,以经营芦苇为生,取名芦张村,后逐步发展到七个芦张八个段村,由于屡遭洪水、地震等损毀,现只剩东、西、南、北四个芦张,东、西两个段村,然遗址尚存,如“马家台儿”、“圪垯顶儿”、“后上坡儿”、“大破窑”等地面下仍有古村落的古砖旧瓦。这一方的百姓们为了生存,祖祖辈辈与洪
2、水抗争。往西四十里筑有千里堤,圈住白洋淀以防洪水泛滥;往北四十里挖有大清河引洪水东流入海;村西五里有挡水泄水的古羊河;(一九六三年闹洪水时,河西被淹,保住了河东)村西一里有西从唐堤头村,南到河间共一百四十里长,三丈高的挡水唐堤,该堤是在宋代任丘县县令唐介的号召下所筑,故念为唐堤。这些古代水利工程今天大多依旧存在,只有唐堤,近三十年间,已整为平地,现有个别小段的遗址尚存。然而这些,并未从根本上治服水患。这里低洼盐碱,十年九涝,百姓依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生存,人们只得半农、半工、半商为业。在家做工的:织席打箔;织布纺棉,打梭涝线,浆洗
3、印染,昼夜不闲只争朝夕,但总是摆脱不了“织席的睡土炕,织布的光脊梁”;在外营商的:云贵药材湖广衣,江浙绸缎四川漆,西北皮毛东北参,无所不营走东西,跋山涉水,风雨寒暑,吃苦受累,也没改变“卖皮毛的受风寒,卖绸缎的穿布衣”,只落了个“西芦人腿长”的绰号!殊不知在家样样好,出门事事难,那时人们的最高向往是“三亩高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干柴细米不漏屋,仨饱一倒出日头”,只可叹,西芦保持的尴尬记录是“碱地一大洼,光棍一百七十仨”!又何况,天灾年年有,人祸朝朝来,洪水地震难以抗拒,房倒屋塌,伤人毁物,灾后重建,维力艰难;隔三岔五,旱、涝、虫灾
4、,颗粒不收;瘟疫流行,传染病肆虐,急、慢性疾病困扰,缺医少药,囊中羞涩,只能听天由命;常发战乱,更使百姓苦不堪言,更早之战乱不说,且说金兀朮马踏河间府,掠光任丘县相传至今;满清入关后肆虐百姓,跑马圏地,民不聊生,有史为证;小日本更是烧杀抢掠,惨绝人寰,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记忆犹新;还有平时那些作贼的、挷票的、杀人的、截道的不法之徒屡屡出现;既便是无战乱之年,历代的官府多是横征暴敛,苛捐杂税繁多,可谓是苛政猛于虎!老百姓水深火热,饥寒交迫,无望无助,于死亡线上挣扎,真不知我们的祖先们是怎样熬过来的!雄鸡一唱天下白,换了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5、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兴修水利,根治海河,堵绝了泛滥之洪水,盐碱地变成了吨粮田。改革开放后,经济大发展,“少吃没穿、少铺无盖、少房没屋、天灾病害、逃荒乞讨、吃糠咽菜”,艰难困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农业机械化改变了农民漫长的“人拉犁杖人拉耙、人拉碌碡人拉耧、人拉碾子人拉磨、人拉大车人当牛!挖河、打堤、拔麦子、脱坯、肩扛、手提、推车、担担”等超强体力劳作;钢筋水泥的建筑住宅,换掉了“下雨屋里漏,刮风房里钻,地震立即倒,水淹即刻坍”的土坯房。改革开放使西芦人经济智慧得以发挥,“腿长”派上用场,农民办起了大企业,庄稼人成了大老板,圣耀、安电
6、、天创、天能、精恒、松日、天利、尚懿、奥达、瑞航等多家公司产品畅销全国;西芦人的衣、食、住、行,西芦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村中街道宽阔平坦且全部硬化、绿化、美化,村民活动中心、幼儿园、健身场、超市、饭店、卫生室、诊所一应俱全;村中宝塔成为西芦村村标,在建中医院将给村民及周边百姓带来更大福音。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之战略,借西芦人杰地灵之优势,西芦的产品必将走出国门,销往海外,为国争光。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为“中国梦”,为“西芦梦”,为让西芦村早日成为“城镇化”新农村,为让西芦人早日享受“城市化”新生活而努力奋斗,奋发图强
7、,再创更大辉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