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发展历程.doc

解析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发展历程.doc

ID:59131656

大小:3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9-12

解析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发展历程.doc_第1页
解析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发展历程.doc_第2页
解析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发展历程.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解析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发展历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解析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发展历程 生物电阻抗技术的端倪出现在18世纪末,距今已有230多年历史。  1780年,意大利神经生理学家Galvani通过观察青蛙的神经肌肉收缩现象,建立了生物电理论。  1871年,德国科学家Hermann成功测量出了骨骼肌的电阻,并且发现,电流沿不同方向通过骨骼肌时,电阻值是不一样的,横向测量时的电阻大约是纵向测量时的4-9倍。  20世纪50年代,当日本科学家中谷义雄在人体皮肤上载入12V直流电压时,发现皮肤上有些点位的导电性更好。当他把这些点位连接起来后,发现其与穴位经络的布局十分相似。人体穴位经络布局 

2、 1957年,德国动物学家Schwan提出了生物组织的电特性在不同频段呈显著变化的理论。  1978年,美国的Henderson通过一个大电极和若干个与之相对的小电极,得到一幅可以清楚显示肺脏位置的阻抗图像。  1979年,第一台电阻抗相机在美国研制成功,为电阻抗成像技术深度开发创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1982年,英国大学的研究者又发表了第一个手臂阻抗层析图像。5年后,这个研究小组建立了第一个完成的人体电阻抗数据测量系统。  1986年,美国人建立了32电极、激励频率为100KHZ(千赫兹)的测量系统。  1992年,比利时人设计了有

3、32个复合电极的自适应电压激励及电压测量系统。  1995年,第一个动态电阻抗实时系统在英国皇家医院建立,用于人体肺、胃、大脑、食管等不同部位的临床成像基础研究。  根据生物体电阻抗的表现特征,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机构开始了相关研究。20世纪末以来,美、英、俄罗斯、德、法、瑞、日、印度等国近100个研究小组在进行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的研究工作。  国内相关研究也不逊色,例如,第四军医大学在1993年即开始生物电阻抗成像技术研究。该校生物医学工程系付峰、董秀珍建立了四电极法生物组织阻抗测量系统。清华大学电机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建立了一套多通路

4、独立人体阻抗测量系统。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采用多频率电阻抗法研究血液电特性。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徐桂芝等于2010年出版了《生物医学电阻抗成像技术》。最终惠斯安普采用最先进的生物医学电阻抗成像技术研发出了HRA健康风险评估系统,为热爱健康的人们带来福音。 HRA健康风险评估系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