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122366
大小:3.33 MB
页数:6页
时间:2020-09-13
《高考地理地质小专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地质小专题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D.沉积岩、变质岩2.图中②表示的是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上升、冷却凝固作用D.高温熔化作用图右是我国某省部分地区水系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虚线范围内的地貌是A.风蚀谷B.冰蚀谷C.张裂谷D.断层谷4.虚线范围内的地势特征,从图中可推测出的是A.花莲溪西侧平缓、东侧陡峻B.花莲溪西侧陡峻、东侧平缓C.大富以南,北部高、南部低D.大富以南,北部低、南部高读某地景
2、观素描图,完成5,65.该地地质构造属于 ( )A.断层 B.山岭 C.背斜 D.向斜6..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最合理的是A.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风化作用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侵蚀作用读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和地质剖面图,完成第7题。7.下列关于该地的地质构造、地形及外力作用的分析,正确的是:A. 向斜成谷,主要受侵蚀作用 B. 背斜成山,主要受堆积作用C. 向斜成山,主
3、要受堆积作用 D. 背斜成谷,主要受侵蚀作用下图为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三大类岩石。读图回答8~9题。8、关于图中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有 A.a、b环节可以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B.若该地位于北美中纬度西部,则c通常为向东北方向输送的水汽 C.我国西北部河流的补给主要靠d环节 D.e环节多年平均输送的水量为f环节和d环节多年平均水量的差值9、关于图中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有A.海岸沙滩地区主要沉积物来自于e环节 B.g、j、k环节分别形成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C.h、i、l三
4、环节分别属于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D.②③两种岩石可以直接相互转化图3图3为某三角洲上河流部分河段示意图,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该河段河面在7月和1月的平均宽度。据此回答10~11题。10.下列关于该河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循环1月比7月活跃B.径流量与气温呈正相关C.1月输沙量少于7月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11.甲、乙、丙、丁四处河岸河流堆积作用最显著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12.图1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C.变质作
5、用 D.风化作用右图2景观名为“佛掌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山麓地带。每当枯水期时,其附近河流中常有河沙出露,经强风年复一年地吹送,逐渐在河岸上形成了这一巨大、突兀的沙丘。据图文资料回答13题。13.形成“佛掌沙丘”景观的主要外力过程是A.流水侵蚀一流水搬运一流水沉积B.风化侵蚀一风力搬运一流水沉积C.流水沉积一风力搬运一风力沉积D.海陆变迁一流水搬运一风力沉积 图8示意某地地质剖面,回答14~15题。14.该地的几次主要地质作用,按发生时代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褶皱、断层P2、断层P1 B.
6、断层P1、断层P2、褶皱 C.断层P2、断层P1、褶皱 D.褶皱、断层P1、断层P215. C岩层在断层P2右侧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A.被A、B岩层覆盖 B.没有该岩层的沉积 C.抬升以后遭外力侵蚀 D.下陷侵入D、E岩层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最终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图2是图1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分水岭从I经Ⅱ演化到III,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完成16,17。16.左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7、A.aB.bC.cD.d17.右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地貌遥感影像。读图完成18~19题。18.利用图中可以A.了解地形和地貌特征,开展土地资源调查B.监测风沙和干旱灾害,进行灾情预测分析C.确定时间和空间定位,进行路线筛选导航D.测算经济和人口数据,确定商业网点布局19.形成图中地貌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风力侵蚀B.流水堆积C.冰川侵蚀D.海浪堆积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库车大峡谷,位于天山山脉南麓。这里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呈波状弯曲,山
8、体呈红褐色,当地人称为“克孜利亚”,意思为“红色山崖”。读图回答20~21题。20.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的是A.侵入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喷出岩21.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B.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