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06227
大小:789.00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7-11-13
《福州大学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绪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学科介绍学科建设(1)硕博士点:山西大学、北大、人大、清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大等。(2)著名学者:郭贵春、吴国盛、刘大椿、曾国屏等期刊与著作《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哲学研究》、《科学的历程》、《科学技术哲学导论》……教学层次专业硕博生学位课理工科硕士生必修课(∨)工程硕士必修课1953年,自然辩证法研究生最先在北大哲学系招收,导师为苏联专家;1955年又招收六名研究生,冯定、于光远、汪子嵩为哲学导师,周培源、王竹溪、徐光宪、沈同分任自然科学导师。1955年大学里正式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自
2、然和自然发展史》,于光远、周培源、王竹溪、沈同等分别参加部分讲授内容。1979年,自然辩证法课程被指定为高等学校理工农医科硕士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本科生的选修课。此外,教委还规定,理工农医科博士生要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这门课可以看作是自然辩证法课的高级形式。课程学习与教学要求总学时:18学分:1分教学形式: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考核方式:笔试课程内容绪论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科研方法论科学哲学技术创新理论科技与社会研究近期热点话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研方法的创新规律科技价值与科技的社会功能科学家行为的伦理考量科技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中
3、国自主创新的道路专题一绪论:认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认识自然:自然界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自然界是如何存在和演化的?改造自然:人类一般通过什么手段利用自然资源的?什么是人工自然?保护自然:什么是辩证唯物的天人观?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形成长期友善的共生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自然界———科学技术———人(客体)(中介)(主体)(1)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观(2)科学技术研究
4、的一般方法与规律:科研方法论(3)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科技社会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来考察作为“人-自然”关系中的客体的自然界,作为这一关系的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这一关系的中介的科学与技术,便构成了自然辩证法的三部分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9世纪)(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0世纪初)(三)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自然辩证法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而系统的确立是在19世纪70—80年代历史观方面的完成之后,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5、为标志。(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9世纪)创立的背景:—自然辩证法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历程:三次中断1873年—1876年:《反杜林论》1878年—1883年:马克思逝世、《资本论》二、三卷的出版1883年—1895年:恩格斯逝世—“自然辩证法”来源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935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中译本在上海出版,迄今我国已出版五个中译本。我国的许多学者用这本书的书名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认为这个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部分。恩格斯是这个学科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卓越贡献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为确
6、立辩证的和唯物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工作:⑴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⑵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马克思阐发了一些新思想。)⑶研究了劳动和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详细地阐发了自然辩证法思想。①以运动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的无限流动和循环的自然观。②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为中心的辩证综合的科学方法论。③科技与生
7、产、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放射性的发现)对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物质消失了”,“唯能论”。(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0世纪初)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能是世界上的真正实体,一切外界现象都可以说是能量之间的过程。“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19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趋紧密:⑴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开始了一体化进程。突出表现: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⑵科学技术
8、成为第一生产力。⑶技术创新及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