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化学高考必备课件+练习全套11-3第三节化学实验的探究与评价练习.doc

2011化学高考必备课件+练习全套11-3第三节化学实验的探究与评价练习.doc

ID:59021145

大小:334.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9-14

2011化学高考必备课件+练习全套11-3第三节化学实验的探究与评价练习.doc_第1页
2011化学高考必备课件+练习全套11-3第三节化学实验的探究与评价练习.doc_第2页
2011化学高考必备课件+练习全套11-3第三节化学实验的探究与评价练习.doc_第3页
2011化学高考必备课件+练习全套11-3第三节化学实验的探究与评价练习.doc_第4页
2011化学高考必备课件+练习全套11-3第三节化学实验的探究与评价练习.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化学高考必备课件+练习全套11-3第三节化学实验的探究与评价练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化学实验的探究与评价1.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编号实验内容实验目的A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证明SO2具有氧化性B将F2通入NaBr溶液中比较F2与Br2的氧化性强弱C将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收集后用冰水混合物冷却降温研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D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1支加入少量MnO2研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解析:A项,在该反应中,SO2体现还原性;B项,F2通入NaBr溶液中发生反应2F2+2H2O===4HF+O2,而NaBr并未能反应,无法比较F2与Br2的氧化性强弱;D项,两种溶液浓

2、度不同,H2O2分解速率不同,到底是催化剂的影响还是浓度的影响不清楚。答案:C2.(2009·北京理综,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CO2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SO2,产生沉淀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C.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NaHSO4溶液,沉淀消失D.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CuSO4固体,速率不改变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选项A,CO2、SO2均不能与BaCl2溶液反应,所以再通入SO2时也无沉淀产生。选项B,Cu不能

3、与稀H2SO4反应,但加入Cu(NO3)2后,溶液中存在HNO3,Cu溶解在HNO3中。选项C,Al3+与NH3·H2O反应生成Al(OH)3沉淀,加入过量的NaHSO4溶液时,NaHSO4电离出的H+使Al(OH)3溶解。选项D,加入CuSO4溶液Zn置换出Cu后形成原电池而加快了产生H2的速率。答案:C3.(2010·模拟精选,浙江杭州二模)右图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若在加稀硫酸时,发现锌粒与稀硫酸没有接触而稀硫酸又不够了,为使该反应顺利进行,则可以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  )①食盐水 ②KNO3溶液 ③适量稀硫酸铜溶液 ④Na2CO3溶液 ⑤CCl4 

4、⑥浓氨水A.①③⑤B.②⑥C.③⑤D.①②④解析:②加入KNO3溶液后不再产生H2,会产生NO气体。④Na2CO3溶液会与H2SO4反应生成CO2,既消耗H2SO4又会使H2不纯净。⑤CCl4在下层,使稀H2SO4与锌粒接触。⑥浓氨水会与H2SO4反应。答案:A4.(2010·试题调研,江苏南通3月)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中,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装置甲:防止铁钉生锈B.装置乙:除去乙烯中混有的乙炔C.装置丙: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D.装置丁:验证HCl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解析:乙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乙烯和乙炔都反应。答案:B5.(2010·试题调研,

5、广东梅州4月)某化学研究小组,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发现,Cl2的制取有下列不同方案:a.方案:加热条件下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得Cl2b.方案:浓盐酸与氯酸钾固体反应制得Cl2c.方案:电解饱和食盐水法制得Cl2现实验室有供选择的如下几种仪器来制取Cl2(1)用上述仪器不能实现的方案为________。不考虑固定装置的仪器,可行但缺仪器的方案是________,所缺的仪器是________。(2)若按b方案制Cl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制取并收集纯净的Cl2(允许含有少量水蒸气或空气),须使用到上述仪器中的(按气流从

6、左到右的流向顺序列出)__________________。(3)若要设计联合实验探究氯气的漂白反应物质,从制备装置中产生氯气后应连接的装置是(画出装置图并注明所使用的试剂或用品)解析:(1)c方案中需要电解装置。a方案中需要酒精灯加热。(2)利用排饱和食盐水法。(3)Cl2本身无漂白性,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才有漂白性,所以先用浓硫酸干燥Cl2,然后证明干燥Cl2无漂白性,最后再证明湿润的Cl2有漂白性,最后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答案:(1)c a 酒精灯(2)E→D(3)6.(2010·试题调研,北京东城区检测)某校学生利用以下装置验证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

7、应(部分装置已略去)。其中A、B分别为氯气和氨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装置B中浓氨水与NaOH固体混合可制取氨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装置C中氯气和氨气相遇,有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同时生成一种可参与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