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003742
大小:1.09 MB
页数:31页
时间:2020-09-27
《试谈稀土永磁材料的性能和结构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3稀土永磁材料的性能与结构一、稀土永磁材料的类型1.种类RE-Co永磁(Co基永磁)第一代:1:5型SmCo合金第二代:2:17型SmCo合金RE-Fe-B系永磁(铁基稀土永磁)第三代:NdFeB合金第四代:Sm-Fe-N合金磁性能最高的NdFeB被称为“永磁王”,它的磁能积约为199~400KJ/m3。在日本实验室已经达到540KJ/m3。钕铁硼不含贵重金属,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机械、医疗、计算机、家电等领域。但中国NdFeB产业仍未形成规模化经营,产品多为中低档产品,磁能积一般较小,因而多用于音响器材
2、、磁化器、磁选机等中低档领域;而日本NdFeB生产只集中于几个大厂,其产品多为磁能积较高的产品,多用于计算机VCM、新型电机、MRI等高技术领域。中国NdFeB产业只有实现规模化、产业集团化、产品质量高性能化,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带动稀土产业的发展。工艺和特性上分类1.烧结磁体(高磁性,高密度)2.粘结磁体(低磁性,低密度)3.热压磁体(中等磁体,高密度)4.热变形压磁体(高磁性,高密度)5.热轧磁体(中高磁性,高密度)制备方法工艺分类1.粉末冶金烧结工艺制备的烧结磁体2.还原扩散制粉或氢碎处理粉末工艺制备的烧结磁体3
3、.快速凝固制粉或氢碎制粉(HDDR),粉末模压粘结工艺制备的粘结磁体4.快速凝固制粉或氢碎制粉(HDDR)粉末的注射工艺植被的注射磁体5.快速凝固制粉或氢碎制粉(HDDR)粉末的热压法制备的热压磁体6.用热压磁体再进行热变形压工艺制备的各向异性热变形压磁体7.用传统轧钢方法制备的热轧磁体8.将热变形压磁体磨制成粉,再采用模压或注射等方法制备成各向异性粘结磁体二、稀土永磁材料的优异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是稀土金属元素(4f)与过渡族金属(3d)所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为基体的永磁材料。特征:高剩磁、高矫顽力、高磁能积结论决定发展前途的永磁合金
4、的因素:磁性能的优劣原材料资源是否丰富价格的高低磁化强度Ms高磁晶各向异性大居里点高三、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铸造永磁材料:铸造AlNiCo的磁性能中等,居里温度Tc高,温度稳定性好。1930年取代了磁钢,一度成为主流。但是金属钴和镍价格高。硬磁陶瓷(铁氧体)永磁材料:原材料丰富,磁体价格低,但磁性能不高,温度稳定性差。仍然在汽车工业,音响、通讯、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稀土永磁材料: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的永磁材料:第一代稀土永磁体SmCo5出现,由于储量稀少的Sm,和昂贵战略金属Co和Ni。不久,为了提高磁能
5、积开发了第二代Sm2Co17稀土永磁体。Sm2Co17具有较高的磁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80年代Nd2Fe14B型稀土永磁体问世,因其优异的性能和较低的价格很快在许多领域取代了Sm2Co17型稀土永磁体,并很快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四、稀土永磁材料的结构稀土永磁材料是以稀土金属间化合物为基础的永磁材料。稀土的永磁性能与组成该永磁体的稀土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密切相关。SmCo5——1:5型Sm2Co17——2:17型Nd-Fe-B——2:14:1型稀土永磁化合物的晶体结构CaCu5型晶体结构(SmCo5)Th2Ni17型和Th2Z
6、n17型晶体结构(Sm2Co17)Nd2Fe14B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一、1:5型CaCu5六方晶系ABAB型二、2:17型Th2Ni17型六方晶系Th2Zn17型菱方晶系2:14:1型四方晶系2.4稀土钴永磁材料一、稀1:5型稀土钴永磁材料最早发现的RECo5型永磁材料是SmCo5化合物永磁体。之后又发现PrCo5,(Sm,Pr)Co5,MMCo5和Ce(Co,Cu,Fe)5永磁体。1.SmCo5永磁材料的成分与磁性能的关系永磁材料的成分对磁性能有重要的影响。SmCo5的成分为16.66%Sm+83.33%Co(mol)或33.79
7、%Sm+66.21%Co(wt)。RECo5中为什么要选择SmCo5为永磁材料?2.SmCo5合金的750℃回火效应SmCo5永磁体具有很强的饱和Ms,Tc和磁晶各向异性,但其矫顽力Hc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呈非线性变化。SmCo5永磁体在500~800℃温度范围内回火或在此温度区间缓慢冷却,其矫顽力大幅度的降低,而当温度升高到900-950℃时,矫顽力部分或全部恢复。这现象称为“750℃回火效应”。350℃370℃400℃420℃,2min420℃,12min650℃750℃3.SmCo5永磁材料的烧结工艺与性能SmCo5磁体的烧结
8、与后烧工艺示意图。实践表明烧结温度T烧和时间τ烧,后烧温度T后和时间τ后,从T烧到T后的冷却速度υ1和从T后到室温的冷却速度υ2等6个参量都对次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结论:υ1应当慢一些,0~3℃/min。υ2一般要大于50℃/min。结论:1.烧结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