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质检试题含解析.doc

福建省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质检试题含解析.doc

ID:58963768

大小:357.0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0-09-16

福建省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质检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质检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质检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质检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福建省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质检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质检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福建省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质检试题(含解析)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相应题号的规定区域内,注意书写工整清晰。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逐水草而居”虽然是草原民族的基本游牧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游牧区域具有绝对随意性,草原固然不属于任何人所有,各地区牧场却大体划分区域,成为固定的部族或部落放牧场所,草原民族的季节迁移、转换营地基本限于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因天灾人祸偶然越过界线到其他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

2、习惯。《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所谓“各有分地”即划定放牧区域,匈奴各部分区放牧。不仅匈奴人“各有分地”,分区放牧是诸草原民族的通行做法。《辽史·营卫志》载:“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明史纪事本末》载:卫拉特蒙古“虽逐水草,迁徙不定,然营地皆有分地,不相乱”。清以前历代王朝中,草原民族实行“各有分地”的范围界线多带有习惯性,而且分地也没有严格界线,因此跨出分地游牧的现象屡见不鲜。进入清代,以蒙古人为代表的草原民族传统的不明确的“分地”边界逐渐变得严密而明确。自清太祖时期起,随着满洲人对蒙古人作战的节节胜利,蒙古各部纷纷归附清朝,至

3、太宗时期,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或编入八旗,或安置领地于其故地,或给予新地安居下来。在安置方法上后两者均依满洲八旗之制,变成蒙古各旗,并同时划定地界、指定牧场、分配与编组户口,确定了各旗的放牧范围,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方法。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牧民不但保持如中原农民般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期性生活节律,而且也有着与农民耕地相似的一片往复游牧的草场。“各有分地”虽没有耕地那样明确的所属关系,但无论是习惯上形成的还是以制度性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每一个部落都有一片相对固定的草场,牧民四季营地的安置与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基本均在这片草场范围之内;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自己分地内牧草生

4、长不好或遇到旱灾、雪灾等灾害,才临时逐水草到其他部落分地内放牧。“各有分地”是草原牧民的空间占用形式,数千年来,正由于草原上存在“各有分地”的规则,草原才保持着以和平为主的历史进程。以“各有分地”为规则的游牧生活维系着草原上分区游牧的秩序,维系着草原上的和平。但和平不是永久的,在战争阴云下,民族之间、部落之间无论起因于优良草场之争,还是起因于权力范围之争,或起因于宗教信仰之争,胜利的一方都会在新的领地建立新的分区放牧秩序;失败的一方则需千里游牧万里迁徙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非正常的迁移时常打破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随后又建立新的分地,步入新的稳定。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

5、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数千年里,草原民族依照这两项基准在草原上建立了生活秩序与空间秩序,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着草原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实现了由草原民族、游牧帝国迈向世界征服者的史诗进程。(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游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草原上形成“各有分地”原则的基础。B.虽然分区放牧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但越过界线放牧却也是整个草原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C.到清太宗时期,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他们被依照满洲八旗之制进行编制,形成了蒙古各

6、旗。D.草原的历史进程能保持以和平的状态为主,“各有分地”的规则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介绍了“各有分地”原则的演进过程,再说明其基本特征,最后阐述了其历史意义。B.文章引述史籍材料作为佐证,是为了证明草原上“各有分地”的原则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C.对于越界放牧的现象,文章既指出了客观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指出界线的习惯性因素。D.文章论述语言客观严谨,总体上平实质朴,只在最后两段穿插点缀少许形象化的表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草原民族的迁移并非都会打破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使得秩序发生变化的往往是战争导致的长途

7、迁移。B.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而是受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保持了周期性生活节律和相对固定的生活场所。C.蒙古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逐水草而居”和“各有分地”的经济生活方式,后来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D.《史记·匈奴列传》中还记载了匈奴诸王各自管辖的具体放牧区域,这些史实也可以证明本文所阐述的匈奴人已采用分区放牧的原则。【答案】1.D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