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试论生态文明——生态园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试论生态文明——生态园林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绿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绿化事业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传统的绿化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生态园林受到重视。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和如何建设生态园林。 关键词: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必然性建设 0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园林绿化就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今城市中高楼林立,汽车工业飞速发展,交通堵塞,城市人口密集,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的破坏,气候的变暖和大气、水、土壤的污染,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这样就迫使人们去追求优美的自然生活,城市绿化就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必
2、要手段,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那么建设生态园林就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一个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现实的问题。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什么是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概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而不是生态与园林这两个词的简单组合。生态园林是遵循生态伦理学、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以植物为主体,其他成分为辅助,高度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从保护环境
3、、维护生态平衡出发,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建设合理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相联系的新秩序,修复生态系统使其良性循环,谋求持续发展,以体现在功能、环境文化、结构和布局的合理性,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性,强调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并重,并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以协调发展,建成具有园林绿化风貌反映时代精神继承历史文脉,富有生态环境观赏功能兼备的城市绿化体系,为人类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清洁、优美、舒适安全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4、一致、与动物植物和谐共生。 2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园林 在科技、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导致冰川融化地球变暖,不可再生资源日益短缺,城市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类已经认识到资源、生命、生态系统是无价之宝,一旦失去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威胁,只有绿化建设是最大的资本储备,以增加自然资本来支持和扩大现有自然资源,以平衡自然生态系统。只有不断对园林绿地进行结构性调整、不断地增添新内容,才能保护正在被破坏和失去的绿色空间,只有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才能改造和更新城市环
5、境,为人类营造具有生态性、经济性、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的绿色环境天堂。只有建设生态园林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体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 3怎样建设生态园林 建设生态园林决不应局限一些表面的指标,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指标等,更不能用小农式园林评价指标来衡量现代园林,下面从四点论述生态园林的建设。 3.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生态园林的整体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会发生不同的自然灾害,北方的旱灾沙尘暴,南方的洪水泛滥、工业
6、化城市的污染等等,那就必须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地区环境、地域特点、土壤条件,建造合适的抵御自然灾害的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靠他们去防治工业污染、净化空气、防风护堤、涵养水源、改良盐碱土壤、减弱噪声、净化水质,甚至防震防火,靠他们把城市、公园、各类绿地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把生物、环境、人类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靠它们把狭宽不等的绿廊、绿色空间、蓝色空间、文化空间、建筑与构筑物空间联结成网络系统,使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达到人文生态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生态园林发展的主题。 3
7、.2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园林建设要适地适树,植物要合理配植 我国的自然林带从北向南可以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鱼林。所以一定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种那些经过长期驯化,能够抵御本地区历史极端天气,才能行之。近年来有些城市急功近利,号召大树进城,这种“用大树绿化”的动机和原意可以理解,但实际操作中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大树成活率低,成本极高,而且也破坏了原生长地的生态环境。应该冷静客观地总结对比,另外要
8、准确地把握植物的生活习性:是耐水湿、耐盐碱还是喜光耐荫都要了解清楚,然后合理配置植物类型。近年来北方冷季型草坪盛行,为了在夏天高温保证草坪观赏效果,就只有采取浇水降温措施,造成一方面缺水城市水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一些生长良好的耐旱植物逐渐死亡。例如草坪上的大雪松、油松等。 3.3注重乔灌草结合、生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