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米精编中考历史复习考点13《经济和社会生活》.pdf

噶米精编中考历史复习考点13《经济和社会生活》.pdf

ID:58952154

大小:82.7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9-17

噶米精编中考历史复习考点13《经济和社会生活》.pdf_第1页
噶米精编中考历史复习考点13《经济和社会生活》.pdf_第2页
噶米精编中考历史复习考点13《经济和社会生活》.pdf_第3页
噶米精编中考历史复习考点13《经济和社会生活》.pdf_第4页
噶米精编中考历史复习考点13《经济和社会生活》.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噶米精编中考历史复习考点13《经济和社会生活》.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校名师推荐⋯⋯⋯⋯⋯⋯⋯⋯⋯⋯⋯⋯⋯⋯⋯⋯⋯⋯⋯考点13经济和社会生活【考点扫描】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真题演练】1.(2016?福州)张謇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实业家、近代儒商的典范.他以“实业救国”为理想,创办的企业是()A.轮船招商局B.汉阳铁厂C.湖北织布局D.大生纱厂2.(2016?山西)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2、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C.印度棉纱质优价廉D.民族工业曲折艰难3.(2016?苏州)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包括()①清政府的推动②辛亥革命的鼓舞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2016?成都)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5.(2016?内江)随着西方资

3、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A.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1⋯⋯⋯⋯⋯⋯⋯⋯⋯⋯⋯⋯⋯⋯⋯⋯⋯⋯⋯⋯⋯⋯⋯名校名师推荐⋯⋯⋯⋯⋯⋯⋯⋯⋯⋯⋯⋯⋯⋯⋯⋯⋯⋯⋯B.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C.出现了学习宣传西学的魏源和严复等思想家D.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复习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近代实业第一人》中说:“他⋯⋯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他”是()A.魏源B.张謇C.陈独秀D.胡适2.曾热播的电视剧《新安

4、家族》讲述了徽商为争取民族自强与列强展开殊死较量的故事。它再现了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艰难历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A.甲午战争后B.“一战”期间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而缓慢,在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所受的压迫不包括()A.帝国主义的压迫B.封建主义的压迫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D.海外华侨的压迫4.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个人的共同目标是()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5、国B.实行君主立宪制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挽救中华民族危亡5.下列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B.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C.是以中国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纷纷投资于近代新式企业为产生标志的D.最初创办的企业有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纱厂6.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传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B.武昌起义的前一年,刘某曾经乘坐火车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2⋯⋯⋯⋯⋯⋯⋯⋯⋯⋯⋯⋯⋯⋯⋯⋯⋯⋯⋯⋯⋯⋯⋯名校名

6、师推荐⋯⋯⋯⋯⋯⋯⋯⋯⋯⋯⋯⋯⋯⋯⋯⋯⋯⋯⋯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7.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A.平等观念B.民主观念C.自由观念D.等级观念8.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事项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出行可以乘坐火车B.用电报和亲

7、友联系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D.可以用上詹天佑研制的纯碱9.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10.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C.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D.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时人(1

8、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