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837441
大小:1.21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0-01
《清铃揿针-培训课件.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清铃揿针制作者:汪敏LOREMIPSUMDOLOR揿针疗法揿:用手按顾名思义揿针就是用手按针,这是一种新型的皮内针。皮内针:是将针具固定于腧穴皮内或皮下,并留针较长时间的一种疗法,又称“埋针法”。皮内针最早由日本的赤羽幸兵卫首创于1950年,后中国的中医学家承淡安先生受其启发,仿制了皮内针,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使用更加简便的揿针。皮内针应用的西医理论研究皮肤是人体的第三大脑,拥有完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皮内针刺入皮肤后,一方面可直接刺激神经末梢,神经兴奋沿着神经通路到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大脑,激活神经系统调节,通过一些信号因子,进而激活神经-内分
2、泌-免疫网络,发挥其调整和治疗作用另一方面,皮内针针刺留于相应穴位后,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使其释放蛋白酶、缓激肽、组胺、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化学物质,增强血管通透性,使血管内渗出物质,也可进一步兴奋神经末梢;同时,表皮中的朗格汉斯细胞作为免疫活性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参与集体免疫调控。长久的留针产生持续的刺激,经神经-内分泌-免疫复杂网络传导整合后,发挥对靶器官的作用,产生皮内针针刺效应。LOREMIPSUMDOLOR一、针具皮内针有两种类型:1、麦粒型皮内针:也称颗粒型皮内针。针长长5-10mm,针柄呈圆形,针身与针柄在同一平面。2、图钉型皮内针:也
3、称揿钉型皮内针。针身长2-2.5mm,针柄呈圆形,其直径约4mm,针身与针柄垂直,形似图钉状。二、皮内针的操作方法针刺前对皮内针、镊子(或持针钳)和埋针部位皮肤均应严格消毒。(一)图钉型皮内针刺法医者用一手固定所刺部位的皮肤,另一手用镊子或持针钳夹住针尾直刺入皮内。然后用大小合适的脱敏胶布覆盖于针尾,按压固定。(二)麦粒型皮内针刺法医者一手固定所刺部位的皮肤,另一手用镊子或持针钳夹住针尾平刺入皮内。然后在露出的圆形针柄与皮肤之间垫一橡胶膏,或粘贴一小块胶布,再用脱敏胶布覆盖在针柄上。皮内针埋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情和季节等因素决定。一般为1-3天,最长
4、可达一周。若天气炎热,留针时间留针时间不宜超过2天,以防感染。留针期间,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胶布2-3次,每次约1分钟,强度以自己能耐受为度,可增强疗效。出针时,医者一手固定埋针部位两侧的皮肤,另一手取下胶布,然后再持镊子夹住针尾,将针取出,并对埋针部位消毒。三、临床应用皮内针法适用于需要持续留针的慢性疾病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临床多用于以下病证。1、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神经衰弱、面肌痉挛、支气管哮喘、月经不调、软组织损伤、小儿遗尿等病证。2、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胃脘痛、胆绞痛、关节痛、痛经等病证。3、其他病证,如用于戒烟
5、、戒毒、减肥等。注意事项:1、埋针宜选用较易固定且不妨碍肢体运动的部位。2、埋针期间,针处要避免潮湿,以免感染。热天汗出较多,埋针时间不宜过长。若发现埋针局部感染,应将针取出,并对症处理。3、皮损、红肿、紫癜、瘢痕、体表大血管部位及孕妇下腹、腰骶部和金属过敏者禁针。LOREMIPSUMDOLOR清铃揿针规格: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粉色针长:0.3mm0.6mm0.9mm1.2mm1.5mm直径:0.2mmLOREMIPSUMDOLOR操作揿针的操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只需要找准要用的腧穴,将揿针贴在穴位上,快速用手按一下,就可以了,只需要注意——需等消毒液体干
6、了以后再贴揿针,在将一半的剥离纸揭开后手指不要触碰到里面的胶布,如果手上有汗液的话可能会影响胶布的粘性,还有可能会造成感染。揿针的特点1、起效快:有许多研究表明,对于一些疼痛性质的疾病,揿针往往能起到针到痛减之效,适当的留针还可以预防疼痛发作。2、安全、无痛:因为揿针只及皮下,不会伤及皮下的神经、血管、脏腑等组织,因此,对于一些惧针的患者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并且揿针对任何年龄、体质均适用,易于推广。3、操作简单:一贴一按即可,只要临床辨证、诊断正确,取穴精准,操作正确,一般都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4、不影响活动:因为揿针只及皮下,不会发生滞针、晕针、弯针
7、等现象,所以不影响患者运动,反而,有的疾病适当做一些活动反而会使经气疏通、气血流畅,痉挛得解,使扭伤的肌肉和小关节恢复原位。有研究表明:急性腰扭伤,在双侧肾俞、腰阳关、阿是穴贴上揿针后,嘱患者缓慢活动腰部,疼痛很快就会缓解。LOREMIPSUMDOLOR临床应用1、脏腑病:如失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气不足:配神门、内关心肾不交:配太溪、复溜肝郁气滞:配太冲、外关胆郁痰阻:配丰隆、阴陵泉2、头面、五官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可取阳白,四白、翳风、合谷3、经络病:如颈椎病:可取大椎,夹脊穴(阳性反应平面上、下两对)、肩中俞等穴。肩周炎:肩髃、肩髎、肩贞、天
8、宗、肩外俞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阳关、肾俞双侧,秩边、阿是穴等揿针临床指南上的穴位1、颈椎病:大椎、双侧颈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