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水文学第二章ppt课件.ppt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ppt课件.ppt

ID:58800580

大小:2.03 MB

页数:59页

时间:2020-10-02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ppt课件.ppt_第1页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ppt课件.ppt_第2页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ppt课件.ppt_第3页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ppt课件.ppt_第4页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程水文学第二章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雨水降落到地面后,当地表为透水的土壤时,将有一部分渗入土层,即下渗。下渗的雨水,首先进入包气带,当那里吸收的水量超过它的蓄水能力(称蓄满)时,多余的雨水进入饱水带,成为潜水和地下径流。§2-4下渗一.包气带和饱和带包气带:指地面与地下潜水面之间的土层,是包含有空气的水、土三相系统,因此,称包气带。这里的水分,水文上称土壤水,水压力P小于大气压,为负压,P<0。饱和带:指地下潜水面下边的土层,土粒间的孔隙完全被水充满,故称饱和带。这里的水在水文上称为地下水,P≥0土壤固体颗粒同水分子经常处于相互作用中,作用于土壤水的主要的力有分子力、毛细管引力和重力。它们决定了土壤水的存在形式和运动。土壤

2、水通常以下列几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二土壤水(一)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汽态水: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水汽汽态水(Vapor)吸着水(Hygroscopicwater)土粒吸湿水:紧束在土粒表面,不能自由移动薄膜水:吸附于吸湿水外部,只能沿土粒表面做微小的移动毛管水(CapillaryWater)毛管水:受毛管力的作用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上升毛管水:地下水在毛管作用下上升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悬着毛管水:当地下水位较低时,降雨或灌溉后因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里的水分重力水(GravitationalWater)重力水:受重力支配不能为土壤所保持的水分吸湿水:被分子力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不

3、能为植物利用的土壤水分。薄膜水:被剩余的分子力吸附在吸湿水层外的水膜,这部分水可从薄膜厚的地方缓慢地流到薄膜较薄的地方。毛管水:土壤孔隙中被毛管力所吸持的水分,不能在重力作用下流走。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可以流动的土壤水,是地下水的来源。(二)土壤含水量与分类1.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是指包气带土壤含水的多少,常用单位土壤体积包含的水体体积、或包含的水体质量来表示。水文上还常用包气带土层的含水量折合为水深(㎜)来表示,称土壤蓄水量。某些特征下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土壤水分常数。2.土壤水分常数:最大吸湿水量:在饱和空气中,干燥土粒能够吸附的最大水汽量。最大分子持水量:土粒分子力所结合水分的最大量,

4、薄膜水厚度达最大值。凋萎含水量(凋萎系数):植物根系的吸力约为15个大气压,对于土粒吸附的吸力大于该值的水分,植物则无法利用。当土壤水分低于这时的含水量时,植物将缺水而凋萎死亡,该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湿润的土壤逐渐干燥时,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毛管断裂含水量。土壤含水量低于该值后,土壤中的水分只能以水汽和薄膜水的形式向蒸发面运移。田间持水量:土壤能够保持而不在重力作用下流走的最大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这时继续下渗的雨水,将补给潜水,形成地下径流。饱和含水量:土壤中的孔隙全部被水充满情况下的土壤含水量。入渗一般是指大气降水或灌溉水通过土壤表面

5、进入土壤从而改变土壤内水分状况的过程。它是水在分子力、毛细管引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下在土壤中发生的物理过程,是径流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下渗不仅直接决定地面径流量的生成及大小,同时也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潜水的增长,影响土壤中表层流、地下径流的生成和大小。三下渗(一)入渗的物理过程当初期土壤干燥,入渗过程按水分所受的主要作用力不同及运动特征不同,在水文学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入渗的物理过程(1)渗润阶段渗润阶段的特点a由于初期土壤干燥,水分主要在分子力作用下,被土壤颗粒吸附而成为结合水(吸湿水和薄膜水);b对干燥土壤,渗润阶段土壤吸力非常大,故起始下渗率很大。⑵渗漏阶段下渗的水主要在毛细管引力

6、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土壤孔隙中形成不稳定运动,并逐步充填空隙,直到孔隙充满水之前均称为第二阶段,该阶段水呈非饱和运动,通常将渗润阶段和渗漏阶段合称为渗漏阶段。⑶渗透阶段/稳定下渗阶段稳定下渗阶段当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达到饱和时,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属饱和水流运动。这时,下渗率维持稳定,称稳定下渗率。1.下渗率f(二)下渗率和下渗能力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渗入土壤中的水量(单位:mm/h或mm/min)。2.下渗能力fp在充分供水下的下渗率称为下渗能力(单位:mm/h)3..下渗能力曲线下渗能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线(单位:mm/h)(4)稳定下渗率fc土壤孔隙充满水,下渗趋于稳定的下渗率。下

7、渗能力随时程而递减,初期很大,后期逐渐变小,最后趋于稳定(一)下渗与雨强的关系实际入渗过程概化为以下特点:(三)自然条件下的下渗(1)i≥fp即降雨强度在研究时段内大于土壤入渗能力(2)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