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课件

《伤寒论》讲义课件

ID:5875362

大小:200.0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7-12-14

《伤寒论》讲义课件_第1页
《伤寒论》讲义课件_第2页
《伤寒论》讲义课件_第3页
《伤寒论》讲义课件_第4页
《伤寒论》讲义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伤寒论》讲义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伤寒论》讲义一、《伤寒论》的作者及其发展沿革(一)作者生平(二)《伤寒论》的发展沿革(一)作者生平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公元150-219年在世。伟大的中医药学家,后人尊为“医圣”。●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同郡何颙在为仲景占卜前程时说:“君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可能是他弃官从医的始因。●疫病流行的伤痛激发了济世救人的责任感。(二)《伤寒论》的发展沿革1.原著《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200—210年(或言200-219年)。后因战火而散佚不全。2.西晋

2、太医令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名为《伤寒论》,其时间大约在公元276年,距仲景去时不远。3.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收载了《伤寒论》全书内容,现被认为是最早的版本,其时间大约在公元682年。4.宋代:研究者渐多,可谓是《伤寒论》流传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期间有二点需特别注意:●一是大家涌现,最有成就者有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二卷)、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六卷)、朱肱(著《南阳活人书》二十卷)、许叔微(著《伤寒百证歌》五卷、《伤寒发微论》二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郭

3、雍(著《伤寒补亡论》二十卷)等。他们与王叔和、孙思邈被称为宋及宋以前研究《伤寒论》八大家。●二是形成二个版本:即宋版本(公元1065年)和成注本(公元1144年)。宋版本在其《校定伤寒论序》中云:“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方,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至此,《伤寒论》内容基本固化。成注本则是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本著作--《注解伤寒论》。5.明清时期,研究者更多,要点有三:一是始尊张仲景为医圣,并将其《伤寒论》尊为医经之一,成为医家必读之书,使得整理和注解《伤寒论》

4、者更是名家辈出,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维护旧论派、错简重定派、辨证论治派。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和吴谦等人编撰的《医宗金鉴》。二是温病学的壮大发展与逐渐脱离。三是“西学东渐”后中西汇通派对《伤寒论》的阐释,其前驱是唐宗海(字容川)二、伤寒论、伤寒学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伤寒论》全书397条,113方,用药84种,共计13404个字(赵开美复刻宋本),可谓是一本“小”书。但若从内容和思想看,又是一本巨著。舒诏曰:“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俞昌曰:“《伤寒论》一书,天苞地苻,为众法之宗,群方

5、之祖。”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百病可通。”后人称此书“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及其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伤寒学是近几年学者们才明确提出来的,可以说从伤寒论到伤寒学,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却包含了许多内涵的变更和认识程度的变化。伤寒学的确立,很有必要,也非常及时,因为自古至今对《伤寒论》研究的积累已使它完全具备了一门学

6、科确立时应有的几个基本条件:其一,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如六经辨证体系;其二,有较长的历史渊源与学术发展史,并且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形成;其三,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与研究文献,如与之有关的著作近3000种,1950年至今期刊公开发表的文章17000余篇;其四,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此外,该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包含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三个子学科(或课程),后三者原本是独立的一级学科,四、五年前

7、才将之合并,这对于扩大其学科研究领域,促进子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十分必要。三、《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主要成就(一)学术渊源(二)主要学术成就(一)学术渊源《伤寒论》理论渊源有三:①全面继承总结了汉时及以前古典中医药理论和知识,从《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和《阴阳大论》等著作中获取理论要素;②广泛汲取汉和汉以前医家的有效方药和各具特色的医疗成果,并将之上升为医学理论;③系统总结了仲景本人长期临床实践经验。这种渊源关系明确反映在其自序里,主要是《素问·热论》。(二)主要学术成就1.实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一体化。2.奠

8、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3.保存了大量有效方药。有四个特点:疗效确切;配伍严谨;剂型多样;煎服独到。4.寓含了许多先进的思想与方法。桂枝汤煎服法上五味,(口父)咀⑤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⑥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