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719515
大小:68.7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0-01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信息窗2圆柱的表面积(1)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青岛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校名推荐⋯⋯⋯⋯⋯⋯⋯⋯⋯⋯⋯⋯⋯⋯⋯⋯⋯⋯⋯信息窗2: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内容教育程准教科青版六年下册小学数学教科第19—20。教材析柱表面包括柱体的面、表面的概念,表面的算方法。由于学生已了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又制作柱模型,所以柱表面理解并不困。因此教材一开始就提出:柱的表面指的是什么?学生在交流中逐步理解柱表面的含。于表面的算,由于空想像力有限,学生往往不能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柱的高,和柱面的、建立起系。因此,教材加了操作,学生将前做好的柱模型展开,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在展开后的形中明柱的底面和面,以便于把展开后
2、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起来,得出:柱的表面=柱的面+两个底面的面。接着引学生再借助表面展开,推出:柱的面=底面周×高。教学目1.通手操作,柱的展开,理解柱面和表面的含。2.探索和掌握柱面和表面的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相的。3.一步培养同学的手操作能力,展同学的空念。教具准剪刀、直尺、一些容易剪开的柱形筒。教学程第1课时一、情境,提出1.感知情境,收集信息:你想了解一下种筒是怎生出来的?下面我一起到生去参一下。(多媒体播放筒的生程。)[意]学生在了解柱体筒的基上,明确柱体的成部分,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2.提出,明确目:根据屏幕展示情境右的柱形筒成
3、品及其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学生可能提出:筒包括哪几部分?做一个柱体筒需要多少板?⋯⋯[意]情境,引学生搜集信息,提出,有利于激学生的学趣,激活学生数学知学的欲望,明确探究目。二、自主探究,解决1.提出:求“做一个的柱形筒,至少需要多少板”,上是求什么?教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求需要多少板,就是求柱体筒的表面。[意]从学生提出的中,出有价的数学,明确的方向,在察筒制作程后,学生表面有了初步的感受,于表面的算方法的探索起到极的作用。2.手操作:利用你手中用成的柱剪一剪,一个柱的展开,看你有什么?学生分手操作。[意]学生手剪一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手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4、空想象能力。表面的算不是算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之前能在大中想象出需要算的是哪几个面的面。1⋯⋯⋯⋯⋯⋯⋯⋯⋯⋯⋯⋯⋯⋯⋯⋯⋯⋯⋯⋯⋯⋯⋯名校名推荐⋯⋯⋯⋯⋯⋯⋯⋯⋯⋯⋯⋯⋯⋯⋯⋯⋯⋯⋯3.总结概念谈话: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剪法和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的面积叫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谈话:圆柱体的底面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底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了什么图形?学生可能得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4.归纳方法谈话:圆柱体侧面展开的不论是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底面和高有什么
5、关系呢?谈话:请各小组研究一下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哪些部分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想一想圆柱的侧面积应该如何计算。根据学生讨论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应用我们的发现,你能求出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吗?(只列式,不计算。)(1)底面周长4cm,高5cm。(2)底面直径2cm,高10cm。口头列式并说说怎么想的。谈话: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呢?圆柱体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设计意图]转化的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转化学生把圆柱体的表面积转化成
6、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面积的方法。三、综合练习,深化提高1.自主练习第1题。师:请你先说说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列式计算。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学生独立解答。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布置作业,课后拓展。谈话:课下,请你选择一个圆柱形的盒子,测量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设计意图]练习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二是进一步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三是通过实践性的作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后反思1.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
7、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2.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