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课件.ppt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课件.ppt

ID:58710059

大小:3.06 MB

页数:57页

时间:2020-10-04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课件.ppt_第2页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课件.ppt_第3页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课件.ppt_第4页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单元知识概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然而,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归纳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等线索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国泰民安麦菽(大豆)黍(黄米)稷(谷子)五谷丰登稻麻商朝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古代的畜牧业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

2、鸡狗猪六畜兴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画猪纹黑陶钵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古代的畜牧业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采集经济种植经济方式原始农业渔猎家畜饲养业主要伴随神农氏塑像神农尝百草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白虎通》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南稻北粟”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二: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凡耕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汉代农学著作《氾(fán:姓

3、)胜之书》阅读上段文字,理解其含义?阅读理解上述文字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规律。总结出农业要及时耕种,改良土壤,重视肥料、保墒(保持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和灌溉。反映了农业的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半坡遗址出土的石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铁犁头(1951年于河南辉县出土)铁镰刀(1959年于浙江绍兴出土)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下:半坡遗

4、址出土的磨制石斧石犁石锄石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原始农业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的铁锄战国时期凹形铁锄战国时期铁锄战国时期铁犁头、铁镰刀东汉·牛耕图画像石(甘肃嘉峪关市出土)曲辕犁曲辕犁模型曲辕犁使用示意图曲辕犁古代灌溉工具翻车复原图(曹魏时马钧发明)筒车模型筒车应用古代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春秋战国之际桔槔:井上汲水工具辘轳: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唐朝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翻车筒车曲辕犁农具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中国古代农具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各自的特点:中国农具

5、发展原始农业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汉唐时期“刀耕火种”:工具简陋、不便捷、效率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畜力取代人力使用便捷,效率高。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开封禹王台大禹治水石刻画分水鱼嘴这是一幅空中航拍的图片,“鱼嘴”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宝瓶口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这即是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渠道,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飞沙堰“飞沙堰”,这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

6、外江,保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渠首遗址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溉面积达280万亩,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益当地。引泾渠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郑国渠修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王景(王景)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后汉书·王景传》《河防一览图卷》,

7、明代潘季驯著,14卷。该书阐述了黄河演变的历史,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治黄实践经验和主张,是16世纪后期我国治理黄河的代表著作之一。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汉武帝治理黄河坎儿井王景治理黄河地方特色工程:西域坎儿井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

8、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