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640995
大小:3.17 MB
页数:44页
时间:2020-10-12
《吃“不生气”的补气药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吃“不生气”的补气药1在宋朝时代,传说某日有位在朝使者奉命离京赴银川等地办事,在途中见一位娇柔婀娜,满头青丝年约十六、七岁的姑娘手执竹竿,口里嘀咕唠叨着在追打一个白发苍苍、弓腰驼背80-90岁的老头,老头前躲后藏很是可怜,使者见状便下马挡住那姑娘责问:“此老者是你何人,你应尊敬老人,为何如此对待他?”那姑娘回答:“这人是我的曾孙儿。”使者惊道:“那你为何要打他呢?”答曰“家有良药他不肯服食,年纪轻轻就这样老态龙钟的,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光了,就因为这个……。所以我才要教训他。”使者好奇的问道:“你今年多少岁了?”姑娘应声说:“我今年已有372岁了!”使者听后更加惊异:忙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
2、高寿的呢?”姑娘说:“我没有什么神秘方法,只是常年服用了一种叫枸杞子的药,据说可以使人与天地齐寿。“使者听罢,急忙记录了下来,并称为神仙服枸杞法。2虚证复习3阴虚阴阳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复习4概述一、概念:以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治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补虚药、补益或药补养药。二、适应证:补气——气虚证;补阳——阳虚证;补血——血虚证;补阴——阴虚证。5概述三、使用注意:1、宜久煎,或做丸散剂。2、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应配伍健脾消食药。3、人体气血阴阳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气虚和阳虚是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
3、衰退,血虚和阴虚是表示体内津液的损耗。益气和助阳,养血和滋阴,往往相须为用。并且某些补气药兼有温补助阳的作用,而补血药大多也有滋阴的功能,所以在临床上遇到阳虚的病症时,往往用助阳药兼用补气药;遇见阴虚的病症,也常常滋阴药与养血药同用。更有气血两亏,阴阳俱虚,则补虚药的使用,更须兼筹并顾,灵活掌握,用气血并补或阴阳两补的方法。6第一节补气药治疗气虚证,见气短、乏力、脉细弱、舌淡等。主治肺脾气虚证。肺气虚兼见自汗、恶风、易感冒、语音低怯等,脾气虚兼见食少、便溏、消瘦、脏器下垂等。7第一节补气药又常用于血虚的病症,因为气旺可以生血。尤其在大失血时,必须运用补气药,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
4、速固”。所以,临床上有“血脱益气”的治法。补气药如应用不当,有时也会引起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等症,必须注意。8人参【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9人参生境:野山参,园参,移山参。产地:高丽参(别直参),吉林参,辽参等。加工:鲜人参,生晒参,白糖参,红参,白干参。入药部位:人参叶,人参芦,人参,人参须,全须生晒参,边条参。10【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肺经。人参11人参功效主治1、大补元气特点:作用峻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之要药、治疗虚损劳伤第一要药。应用:①元气欲脱证;②亡阳证;③气随血脱证(抗各种休克)。12人参功效主治2、补脾益肺特点:善补肺脾之气,兼补其它脏腑之
5、气。应用:①肺气不足证;②脾气亏虚证;③兼治心气虚证;④肾虚咳喘证。13人参功效主治3、生津止渴特点:益气生津,气旺有利于津液生成。应用:①热病气虚津伤口渴证;②消渴证。14人参功效主治4、安神益智特点:益气安神而益智。应用:气血不足,心神不安证。5、补气祛邪特点:益气解表。应用:气虚外感表证。15人参之别名1.野山人参、野山参、吉林参(系野生者,生长时期甚长,功效较佳。然产量较少,价格甚昂,非症情严重者一般少用。)2.移山参(即栽培者,用冰糖汁灌制而成,色白。功同野山参而作用较弱,适用于气阴两亏的病症)。本品的断枝、小枝及须根,通称“糖参”,功同移移山参而作用较弱,价也较廉。3.生晒参(即移
6、山参不用冰糖汁灌制而晒干,功用与移山参相似。幼小者晒干,叫“皮尾参”,功能益气养阴,现常用代西洋参)。4.红参、石柱参(即栽培者,经蒸制而成,色呈暗红。药性偏温。功同移山参而作用较强,适用于气虚及阳虚体弱者。本品的小枝及须根,叫“红参须”;功同红参而作用稍弱,价较低。)5.别直参、朝鲜参(产于朝鲜,形似红参而枝大。性味、功用与红参相似而作用较强,价较贵。)16人参用法:急重证,大剂量、文火另炖。配伍: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炮制品:生晒参性平,补气而不燥热;红人参性温,温补阳气;白糖参功似生晒参而力弱。17人参入药部位:人参叶解暑生津,降虚火;人参芦涌吐;人参须补力弱,宜于虚损劳伤日久者。
7、18西洋参19西洋参苦、微甘,寒。补气养阴—特点:补中兼清。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以此代之。清火生津—热伤气阴之气短乏力、口渴等。注意:忌铁器炒制,另炖。20党参甘,平。补中益气—特点:善补中气。应用:脾胃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感冒。生津养血—气津两亏证,气血两虚证。21相传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日夜兼程赶到南京,住进一家客店。入夜,忽然听见有一妇女的呻吟声,便问店小二:“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