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和冷却》说课稿.doc

《加热和冷却》说课稿.doc

ID:58635995

大小:1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0-17

《加热和冷却》说课稿.doc_第1页
《加热和冷却》说课稿.doc_第2页
《加热和冷却》说课稿.doc_第3页
《加热和冷却》说课稿.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加热和冷却》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加热和冷却》说课稿说课者:孙向东一、说教材:《加热和冷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它与《冷热与温度》、《热的传递》、《吸热和散热》、《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组成科学课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内容。本单元将三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有关物体的“冷和热”的知识,认识温度计和测量温度的技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本课由三个大活动组成,“铜球穿越铁环”、“有色液体液面上升或下降”、“瘪乒乓球自动鼓起来”。其中前两个活动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模仿、共同归纳总结现象;第三个活动主要由

2、学生亲自设计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二、说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模仿、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2、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二)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推理的能力。(三)思想情感目标(1)通过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风。(2)通过温度计发明的故事,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体积产生变化。2

3、、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四、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将教师的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带头问题,动手操作,从实验现象中思考、质疑、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整体思路为:教师设疑学生探索性实验→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小结→学生练习反馈。2、学法“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教的过程中,关键是教学生学法。本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出物质性质的能力;教给学生认

4、识物质性质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说教学程序1、教师演示(以小魔术的方式)固体(铜球穿越铁环)、液体(有色液面上升或下降)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观察、模仿、归纳总结。2、创设情景,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部分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让学生明确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2、

5、学生自己动手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师前面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的基础上“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事实说话。在这里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3、联系生活,知识运用“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课后,我设计了钢轨伸缩缝、夏冬季节的电线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六、说教学得失(教学反思)自然科学是一门理科综合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科学素质

6、教育为主线,强调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清楚,而是学生学得怎样主动。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模式,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到知识和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享受到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的有机结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限制,不能让学生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去实地考察、研究,仅局限于一节课的课堂学习时间,否则效果更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