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611119
大小:1.27 MB
页数:31页
时间:2020-10-20
《《论语》复习(为政以德)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语》复习考查内容:名句默写及文本探究考查形式:填空及简答题(探究题)考查内容及考题形式分析:1、熟悉课本。文本探究题:6、要模仿样卷,针对性做练习2、整理并掌握<《论语》选读>中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为政观、生死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思想等。尤其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3.关注每篇课后的“相关链接”4.关注课后作业中的探究题5.答题要规范,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 探究题具有论辩性,要先说明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体会来阐释。◇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须以文本为依据,不可脱离文本。《〈论语〉
2、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德政主张)《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礼治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政治主张及实践《仁者爱人》:仁爱观;(人生的价值观)《君子之风》:生死观,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道德修养)《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修身《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论教育)《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社会理想和人
3、生理想的哲学基础)《〈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2.理解“共、道、齐”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义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的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5.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背诵条目: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4、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治国对领导的好处)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对百姓的好处)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富民教民思想中的先富后教,教
5、化百姓的重要性。一种政治理想。)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对冉求在治国方面的提问,孔子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1)本语段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治国主张?(2分)(2)除儒家之外,诸子百家中还有其他的治国观点,你能举一例作简要说明吗?(1)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2分,意思完全对可给满分,比较接近的可给1分,如“礼治”。(2)比如: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主张法治,强调富国强兵,提倡耕战;崇尚暴力.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
6、家,主张一切顺乎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举例并讲明治国主张1分,简要分析1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领导者一定要取得百姓的信任。以德治国的一个内容。)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德治国的三个原则: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季氏将伐颛臾(反对战争,用礼乐教化。提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阅
7、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