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608855
大小:142.6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0-18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脉络清晰、通俗易懂的说明文。课文介绍了地球的知识,告诉我们要细心呵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倍加珍惜地球的资源。作者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
2、、创造能力,引导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并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课文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一、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用词用语的妙处,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容。二、本篇文章是文艺性说明文,其文字背后告诉我们一些有关地球的科学知识和人类生存所存在的现象,凭借单调浮躁的文字学生是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以及道理的,于是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幻灯片出示文字所描述的画面、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眼球,唤醒学生的心灵,从而融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重要词语复述课文,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进一步熟悉文本,
3、积累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四、学习语文这门课程就是学习语言运用的本领。积累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是为了以后在语文实践中得以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挖掘课文的空白处,加强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语言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学习本篇课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自主认识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慷慨、有限、本来”等词。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3、理解课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
4、球的意识。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难点】;...1、根据提供的词语复述课文。2、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课前准备】1、教师搜集有关地球及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图片,制作成课件。2、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并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以下这些画面是我们去春游时老师拍下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一组镜头,师声情并茂地随画面内容旁白:蔚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我们迎
5、着徐徐吹来的春风来到了蜈支洲岛。在岛上我们看到了碧蓝的大海,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林,看到了奇形怪状的岩石。看,韩宇轩同学正抱着岩石扮鬼脸呢;曹馨艺同学在花丛中也笑得非常灿烂;瞧!嘉欢她们在草地上你追我赶,玩得真开心!咦,她们在干什么?哦,原来她们在偷拍小鸟。呀,这吴清帆同学真厉害,正抱着小猴子拍照呢!哈,大家在春游时玩得真快乐。但是这些;...快乐是谁给我们带来的?是大自然,是我们可爱的母亲——地球。设计意图: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动情的描述创设情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展现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快乐生活的画面,并告诉他们这一切都是地球母亲给我们带来的,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对地球母亲的
6、感激之情,实现了导入新课的有效对话。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课题?(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来读课题)过渡:同学们,《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有关地球的科学知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深入了解我们的地球吧!设计意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课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学生初步接触教学内容的情况,更有利于思考以下教学的着手点。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提出自学要求;...师:常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在书上留下记号,在书中画出你不懂的字词,还有不理解的句子。请
7、大家带着以下的要求去自读课文吧!1、默读课文,圈出不懂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2、请大家边读边思考:从全文看,哪一句话完整地概括了地球的特点?设计意图:于永正教授曾经说过“读书要有思考,读书要留下记号,读书要作批注,读书要有收获”。一开始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的思维产生碰撞,在书中留下思考的记号。另外,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更能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去,用心感悟、揣摩,从而有所收获,实现读书的价值。(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