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557598
大小:5.08 MB
页数:51页
时间:2020-10-21
《通信发展史ppt课件.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年9月29日通信让生活更美好——浅谈通信发展史古代通信技术/01CONTENTSREPORT现代通信技术/022目录1.1中国古代通信技术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很早就使用通信的方法来互相联系了。根据古书记载和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来推断,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当时人们通信,很可能是采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我国云南省境内,有些少数民族中的个别部落,在解放前还停滞在原始公社阶段。他们没有文字,也没有交通工具,可是却有原始的通信方法:例如景颇族有些部落,
2、人们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载瓦族的青年人把一片叫做“得郎”的树叶送给他的女朋友,表示请她去赴约会;在佤〔wǎ〕族中,如果送的是火药或铅弹,是表示要打仗了,如果送的是一块结晶的方盐,中间钻个小孔,那就是困难问题已经解决了的意思。从这几个例子里,我们不难想象古代人们是怎样用以物示意的方法来互相通信的。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是一种很原始的方法。后来,人们的来往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就开始出现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1.1中国古代通信技术从烽火台说起两千多年的邮驿通信民信局的出现烽火传
3、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埃、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婚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烽火传军情传说长城修好后,那些经常侵犯中原的胡人再也不敢来侵犯了。可是有一年的一个
4、黑夜,天下起了大雨。匈奴几万精兵在大将单兀的率领下树起云梯,悄悄爬上城来。城上放哨的人,因为雨大没听见动静。站岗的哨兵被匈奴杀了。匈奴一下子就突破了北方边境。秦始皇一见急报赶紧派大将袁牧去抵挡。袁牧领兵打败匈奴。击败匈奴后,袁牧就开始冥思苦想,研究怎么能迅速的传递军事信息。有一天,天正下着蒙蒙小雨,袁牧在城垛上往远处看,忽然,他看见远处的村庄正在升火做晚饭,一缕缕炊烟,直上青云。雨在下,烟在冒。他灵机一动。然后袁牧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一有战事就立刻烧火。自从修上了烽火台
5、后,更显得雄伟气派啦,那些胡人哪敢再轻举妄动呢。所以从那以后,边境上就消停了。烽火传军情三国时期的关羽仿照周烽火台旧制,沿江列布烽火台,一旦发现东吴军队,即点燃烽火,示警云长。关羽得报,即可迅速回兵。东吴吕蒙采取白衣渡江的方式迷惑蜀军。看守烽火台的蜀兵已经司空见惯了,而且蜀兵还经常接受动物商人的贿赂。因此,虽然有大批白衣人过江,也丝毫没有引起蜀兵的警觉。东吴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瞒天过海之计,使关羽不能从烽火台及时得到荆州的军事信息,以至于被铺被杀。烽火传军情明朝时期,戚继光在浙江当地招募的浙军,人数
6、虽只有三千,人称“戚家军”,当时正驻扎在宁波府。宁海当时是倭寇进攻的重点地区,某夜倭寇突袭宁海县城,烽火台立即报警,此时距离宁海有八十多公里的戚家军在极短时间内就收到了警报。戚继光接警后,立即率全军星夜兼程奔赴宁海,经一夜强行军,终于在第二天早晨到达宁海。倭寇见戚家军突然而至,大惊失色。纷纷撤往沿海,准备夺船而逃。戚家军尾随追击,在桃渚、新河、圻头等地全歼倭寇,取得大捷。这是戚家军自组军以来所打的第一仗,取得重大胜利。此战以后,为害宁海二百多年的倭寇之患始告平息。鸿雁传书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
7、,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其他早期信息传播信鸽传书击鼓传书黄儿传书风筝通信竹筒传书邮驿通信周朝时期,诸侯都自成一个国家。他们为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都在大道上经常设
8、有驿马和邮车,往返传送官府公文。右边这幅图是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邮驿通信的负面影响《新唐书·杨贵妃传》里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杨贵妃爱吃荔枝,但荔枝易变味,那时候没有空运,只能靠驿传,相当于现在的陆运快递。《大唐六典》记载:在唐玄宗时期,全国大约有1639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唐代各道陆驿分为六等:第一等驿配驿夫20人,二等驿配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