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537677
大小:15.3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0-2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_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与反思临川区孝桥中学李龙芳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三、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2、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难点: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学情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
3、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可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作点评;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教材分析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
4、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所以学好本诗将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
5、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
6、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第1页共3页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二、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提示:根据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你们认为学诗歌重点应该是什么?在此基
7、础上,归纳为两点。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三、整体感知文章(此环节为学生自主学习)1.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容易把学生的情感唤起,快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2.朗读方法指导。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②韵脚读出延长音。③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④边读边想象画面法。3.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4.指名读,其他学生找优缺点后再读,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
8、怀。学生明确:①描写了三幅画面——秋风怒号图、群童抱茅图、夜雨湿屋图。②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作者的这种情怀是怎样抒发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四个环节的学习。四、合作探究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此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点拨,并与学生一起边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