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525073
大小:1.56 MB
页数:39页
时间:2020-10-21
《诗五首(上课课件)说课讲解.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5.诗五首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朗诵--品味—鉴赏1、一、二句重复出现“故乡”一词,感觉重复啰嗦吗?有什么表达效果?2、对故乡来人的询问,可以很多很多,为何诗人独问梅花是否开花?1、不仅不重复,反而觉得亲切有味。这种手法,把游子思乡的急切心情,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2、这株寒梅,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是作者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近人王文濡评论:“即此寻常通问,而游子思乡之念,昭然若揭。”品味语言你觉得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四句读
2、起来简单易懂,读后使人有无限回味,在回味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小结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与解题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本文选自《李义山诗集》1、首句包含一问一答,是谁在问,谁在答?蕴含怎样的韵味(或表达什么感情)?2、次句向对方描述自己现在所处环境,流露出什么感情?3、三四句写想象中未来的情景,有什么表达效果?4、文中一反常规“避
3、复”做法,重复使用“期”和“巴山夜雨”,你能体味其中妙处吗?品味鉴赏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想象未来情景,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对妻子(或友人)的思念之情。小结这是一首奇特的抒情诗。诗人以时空的变换,由回忆到想象,抒发了羁旅他乡对妻子的思念,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现实与想象紧密结合起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耐人寻味。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
4、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D2、《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理解诗意填空:这首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分别的季节是(),时间是(),分别的地点是(),分别时的环境气氛是: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春天傍晚扬州江头的一个亭子上杨柳青青,柳絮飘飞,春风吹送,天色渐晚春天美好的景色与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形成了鲜明反差,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小结这首诗写离愁别绪,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深厚、真挚的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大好春光和心
5、中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春天中与友握别,依依不舍。思考:什么叫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作者: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有《王子安集》。●“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quèhuànqí首联:城
6、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1、谁能来说一说首联交代了什么?2、这两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能看出这样的特点?3、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望”的用意何在?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1、怎样理解“同是宦游人”?2、那么作者认为出外做官的人应该如何面对离别?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襟?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劝勉,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和鼓励,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昂扬的情致。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如何理解最后两句诗?2、诗人宽慰友人不
7、要哭泣,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谈一谈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与豁达,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中心思想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宽慰和劝勉,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中唐诗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
8、兼太子宾客。人称“诗豪”有《刘宾客集》。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