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498363
大小:69.9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0-21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31古诗两首示儿西师大版(2014).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31古诗两首示儿西师大版(2014)一、说教材:《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金兵肆虐,北方大好河山沦为金人领土,广大民众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定中原,苟延岁月。陆游自幼饱受战乱,对当时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青少年时期他便在心灵深处埋下爱国的种子。虽屡经风雨摧残,却历久弥坚。这首《示儿》是他在生命终点所发出”悲”叹。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被金兵霸占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盼望的是祖国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儿子
2、。其间的爱国悲情感天动地,荡人肺腑。学习这首古诗,还要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联想陆游所处的时代,联想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走进文本,走进陆游心中,深刻感悟到诗人炽诚热烈的爱国情怀,从而受到情感熏陶。二、说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三维目标是:1、知识能力:学习2个生字,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2、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疑中探寻,在寻中品味,在品中感悟古诗意蕴美。3、情感态度:理解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三、说设计理念:《示
3、儿》是一首古诗,语言平实,但文笔曲折委婉,情感深厚真挚,给人以震撼。因此,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古诗词规律,切实提高人文素养”的理念,让学生悉心品悟,多元解读,深入体会诗人炽诚而热烈的爱国情怀。四、说教法和学法:这一课我主要采用“质疑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吟诵悟读等方式来进行情感体验。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五、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古诗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六、教学过程: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倡导学生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鉴于此,上课伊始,我出示画面,简要介绍《示儿》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结合画面解诗题,自主学习读诗文,合作探讨明诗义。作为六年级学生已有一些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示儿》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要完成上面这些任务并不难。学习这首诗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也就是悟诗情,入诗境。我是这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吟诵诗文知“悲”事学生静心吟诵诗文,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个字――悲
5、,陆游因何而悲?学生由于对诗文已有初步了解,马上就知所“悲”之事――不见九州同。老师相机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情景入“悲”境在吟中介:北宋末年,金兵屡犯中原,朝廷昏庸腐,无心抵抗,宋退,金兵直入,很快占了国都――汴州,去了两个皇帝――宋徽宗和宗,就是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北宋宣告亡,从此山河破碎。宗的弟弟南逃到在的杭州,建立新政――南宋,但他并不想去收复失去的土地,而是割地求和,苟且生。夜夜歌舞升平,朝朝酒取,遭殃的是宋朝百姓,他受乱,生活在水深火之中。一通音的烘托,情景的造,把学生入游所的那个悲惨而屈辱的朝代,使学生身其境
6、,走近游,深入理解歌的意境奠定基。(三)多元解品“悲”意假你就是位垂暮多病的老人,面此情此景,你会是怎的心情?你能着的心情首?教学生走人的心中,和人同悲共吟:看到山河破碎,可以低声慢吟,悲痛欲;看到南宋政苟且生,割地求和,可以高声怒喝,无比慨;看到百姓沛流离,民不聊生,可以心忡忡,愁;想到自己重病在床,壮志未酬,可以仰天,无限惆;想到有朝一日,祖国一,,激昂定⋯⋯在里,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学生悉心体会“悲”。在其中主作用,适点,合件,引学生品味,一个“悲”字,百千味在其中,有痛有泪、有有恨、有憾有盼;一个“悲”字是与恨的交融
7、,是情与的化身。解“悲”中意?唯有静心吟。个性化的品学生的思与人的情感。国主的情感在吟中得到熏陶,古丰富意在吟中得到会,教与学做到“随潜入夜,物无声”。(四)拓展链接悟“悲”情在学生多元解读“悲”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陆游即将离开人世,他为何什么都不牵挂,而只悲“不见九州同”呢?学生结合课前收集到的陆游相关资料合作探讨,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各个时期的爱国诗句:二十岁时,陆游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直到四十岁他才有机会做一名小军官,而且时常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六十
8、八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仍牵挂祖国的统一大业。(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直到八十二岁的他还在高唱:(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以上这些诗句让学生读读讲讲,弄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