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483297
大小:90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16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编写:赵仁磊审核:高二物理组编写时间:2014.8.26一、方法指导:控制变量法逐差法图像法二、命题分析以课本实验为基础的创新实验,主要考查实验的原理的理解、纸带的处理以及误差分析三、知识梳理1、实验目的(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3)掌握利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2、实验原理(应用的基本方法是控制变量法)(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跟合外力的关系.(2)保持合外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作出a-F图象和a-图象,确定其关系.3、实验
2、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盘、夹子、细绳、低压交流电源、导线、天平、刻度尺、砝码.4、实验步骤(1)测量:用天平测量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和小车的质量m.(2)安装:按照如实验原理图所示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牵引力)(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使小车能匀速下滑.(4)操作:①小盘通过细绳绕过滑轮系于小车上,先通电源后放开小车,取下纸带编号码.②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改变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
3、,重复步骤①.③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a.④描点作图,作a-F的图象.⑤保持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重复步骤①和③,作a-图象.5、数据处理(1)计算加速度(用逐差法)(2)做图像找关系6、实验结论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7、误差分析(1)因实验原理不完善引起的误差,以小车、小盘和砝码整体为研究对象得mg=(M+m)a;以小车为研究对象得F=Ma;求得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g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小盘和
4、砝码的总质量越接近于小车的质量,误差越大;反之,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越小于小车的质量,由此引起的误差就越小.因此,满足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小因实验原理不完善而引起的误差.(2)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8、注意事项(1)一定要做好平衡摩擦力的工作,也就是调出一个合适的斜面,使小车的重力沿着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受的摩擦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要给小车加任何牵引力,并要
5、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2)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3)每条纸带都必须在满足小车的质量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的条件下打出.只有如此,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小车受到的拉力.(4)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5)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6)作图时两轴标度比例要适当.
6、各量须采用国际单位.这样作图线时,坐标点间距不至于过密,误差会小些.(7)为提高测量精度①应舍掉纸带上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起点.②可以把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从开始点起,每五个点标出一个计数点,则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四、高考链接(2010·江苏卷)为了探究受到空气阻力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某同学采用了“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平衡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后,在小车上安装一薄板,以增大空气对小车运动的阻
7、力。(1)往砝码盘中加入一小砝码,在释放小车(选填“之前”或“之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2)从纸带上选取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得出各计数点的时间t与速度v的数据如下表: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车的v-t图像。(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该同学认为: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小车所受的空气阻力将变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v-t图象简要阐述理由。V(m/s)t(s)五、达标检测1、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使用如图S46所示的气垫导轨装置进行实验.其中G1、G2为两个光电门,它们与
8、数字计时器相连,当滑行器通过G1、G2光电门时,光束被遮挡的时间Δt1、Δt2都可以被测量并记录.滑行器连同上面固定的一条形挡光片的总质量为M,挡光片宽度为D,光电门间距离为x,牵引砝码的质量为m.回答下列问题.图S46(1)实验开始应先调节气垫导轨下面的螺钉,使气垫导轨水平,在不增加其他仪器的情况下,如何判定调节是否到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